以質量、效果與價值為宗旨,尋求以患者為中心、由技術驅動的“智慧”醫療服務已成為全球醫療行業利益相關方的共識。不過,2018年醫療行業利益相關方在力求更“智慧”時,將面臨諸多既有和新出現的問題。
伴隨著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對醫療行業的持續沖擊,以質量、效果與價值為宗旨,尋求以患者為中心、由技術驅動的“智慧”醫療服務已成為全球醫療行業利益相關方的共識。
近日,德勤發布的《2018年全球醫療行業展望:智慧醫療的變革》提到, 2018年醫療行業利益相關方在力求更“智慧”時將面臨在不明朗且不斷變化的醫療經濟環境下積極創造利潤、 從“規模”到“價值”的戰略轉變、應對醫療政策與復雜的監管制度、投資指數型技術以降低成本、增加就診渠道、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提升消費者參與度并改善患者體驗、培養未來勞動力等諸多既有和新出現的問題。
?圖片來自德勤行業報告
醫療機構合并與合作將成未來趨勢
從全球范圍看,2012年-2016年全球醫療支出的增速還只是1.3%,而2017年-2021年將達到4.1%。隨著人口的增長和老齡化、發展中市場的擴張、醫學技術的進步和不斷上漲的人力成本,醫療支出大幅增長的勢頭將很難遏制。
2009年新醫改是中國醫療衛生支出的分水嶺,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財政醫療衛生支出預算14044億元,是醫改啟動前2008年的4.4倍,比2016年同口徑支出增長5.1%。
2015年中國全面推行醫院藥品零加成政策,旨在管控失控的藥品成本、抑制濫開處方并減輕大眾經濟負擔。藥品零加成使得傳統公立醫院以藥養醫的盈利模式遭遇滑鐵盧,醫院利潤大幅降低。不久后,耗材零加成時代也將到來,公立醫院的盈利來源將持續收緊。
對于醫療機構來說,提高財務績效和經營利潤仍將是首要問題。不過,德勤報告指出,在利潤蠶食和成本上升的壓力下,通過合并與合作參與競爭或許是醫療機構的一種發展路徑。
全球范圍來看,醫療行業均在開展合資、公私合作和其他合作方式。政府、醫療機構和保險公司紛紛制定健康計劃推進公共健康工作。醫院與生物科技公司開始合作開發個性化的治療,尤其針對癌癥。
特別是在美國,醫院和醫療體系正在展開并購和其他合作項目以實現規模經濟效益。醫療機構致力于拓展其醫生網絡,擴大覆蓋范圍,并促進其專業服務和人才的多元化。通過并購實現的增長能夠帶來多種益處,包括獲得資本的機會增加,這就意味著醫院有能力加大設備、技術和人員投入。
中國也不例外,大型醫療集團通過收購醫院建立“閉環”供應鏈已有嘗試,保險公司也運用類似商業模式推動商業醫療保險發展。以華潤醫療為例,目前華潤醫療共管理109家醫院,床位數近11,000張,華潤醫療的姐妹公司華潤醫藥則為這些醫院提供藥品,打造一體化的醫藥閉環。
不過,在不明朗且不斷變化的醫療經濟環境下,監管環境也將更加嚴峻。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的私立醫院數量已超越公立醫院數量,非法私立醫療機構的數量不斷增長,促使政府對藥物管理、醫療環境和私立醫院醫生合格證明加強監管監督。
醫療服務從“規模”向“價值”轉變
解決低價值醫療服務的棘手問題,實現醫療服務從規模為本轉向價值導向模式已成為多數國家共識。而在價值醫療導向下,傳統醫療服務中的治療模式將轉化為疾病預防和人口整體健康,醫療機構管理特定人口的醫療服務,包括從疾病預防和護理至急性和長期醫療護理。
與此同時,健康相關的社會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個人的治療效果已得到研究證明,醫療服務利益相關方已認識到社會決定因素對個人身心健康構成影響。盡管解決社會決定因素仍然不屬于醫療服務核心范圍,但是轉向價值這一變革將刺激更多與解決社會需求相關的投資和活動,有效地把社區和臨床服務連接起來,長遠地改善治療效果。
?圖片來自德勤行業報告
2016年末,衛計委發布中國首份長期戰略人口健康規劃方案“健康中國2030”規劃,對準大健康服務,提出2030年“大健康”領域投資將增加到人民幣16萬億元。剛剛過去的機構改革中,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正式更名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意味著著眼于大健康的醫療服務模式變革即將到來。
德勤報告同時指出,若要成功過渡到基于價值的醫療服務,利益相關方(包括消費者)需要從醫療服務為本模式走向健康主導模式;從治療轉向疾病預防/保健;從個人轉向人口健康。當前,醫療機構已借力于技術發展,透過建立依托數字的綜合社區醫療服務系統,使醫療服務不再局限于實體空間。
[微信圖片_20180410104054.jpg]
?圖片來自德勤行業報告
中國產業信息網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國內移動醫療的市場規模為28.4億元,隨后移動醫療市場開始爆發式增長,2015年市場規模達42.3億元,2016年市場規模達71.8億元,2017年市場規模突破百億元,達125.3億元,年增長率超過50%。
互聯網醫療正在中國生根發芽,結合分析技術和移動醫療裝置、穿戴式設備以及其他非傳統數據收集源的威力,將有助識別新醫護途徑和高風險個人,從而為保健計劃進一步提升價值。
不過,目前移動醫療裝置之間欠缺互用性,數據共享舉步維艱,對整體保健和疾病預防計劃造成限制。
加上政府、醫療體系和保險公司必須收集、分析和儲存越來越多的數據,由此引發的數據監管和網絡安全也對前述各方帶來挑戰。
指數型技術投資發力
1999年初,科學家耗用五個月時間、約3億美元生成人類基因組序列的首個初步“草稿”。而現在,生成人類基因組序列的成本連1000美元都不到,且未來很可能降至1美元以下。未來數年,指數型技術將可能對過去界定行業的系統與流程帶來重大改變。
[微信圖片_20180410104057.jpg] ?圖片來自德勤行業報告
在德勤的眾包模擬實驗中,基于數字化的運轉將成為未來醫院的基礎形態。其中,數字化中心將實現決策、持續臨床監察、靶向治療,重新定義醫護服務,提升患者體驗;數字化和人工智能技術將有助實現即時溝通和順暢流程,構筑數字化的患者體驗;數字化供應鏈、自動化、機器人技術和新一代互通性將推進運營管理和后臺效率,透過技術提高運營效率。
這一點中國已走在世界前列,截至2017年初,中國已設有79所互聯網醫院,其中90%是于2016年之后建立。這些數字化醫院大部分位于經濟落后的省份,將有效平衡區域醫療資源差距。
未來十年,許多美國和歐洲醫院管理層計劃翻新或重建過時基建。作為新興經濟體的中國,日益增長的醫療服務需求也將帶動大量醫院計劃與興建。中國計劃到2020年前在醫院增加89000張病床。與之相對的則是數字化技術在傳統醫院服務的整合。
在數據化的醫院形態下,健康數據將成為新型醫療資本。各機構日益傾向于利用先進的數字化和認知技術挖掘大量數據,獲取臨床和操作性指導信息。面對不斷增長的內外部數據,醫
院將日益依賴認知分析技術整理和發現最重要的數據點和趨勢,以淺顯易懂的形式切實有效地為醫生、患者和護理人員開展日常活動提供可行性指導信息。
此外,越來越多的國家正面臨醫療服務和社會保障的護理人員缺口不斷擴大的現實。中國有近14億人口,作為群眾健康的“守門人”,國內全科醫生只有20.9萬。專家表示,我國全科醫生占醫生隊伍比例約為6.6%,這一比例在歐美發達國家為30%~40%。而數字技術、機器人以及其他自動化工具擁有的巨大潛力將能夠解決目前和未來醫療勞動力短缺的痛點。
德勤報告中提到,政府和私立醫療體系在決定升級、更換和完善臨床基礎設施時,應當考慮到指數型技術對于新型醫療服務模式的應用和醫療設施的完善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要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就需要開展大規模投資,投資領域包括支持系統(ERP)、主要系統(電子病歷)、醫院信息系統、互聯/互用性、電子醫療/移動醫療以及大數據。制定完善的策略可為短期和長期的醫療服務投資奠定基礎。
不過,現階段沒有任何一家機構擁有全面分析患者或目標群體所需的數據。而想要真正實現上述醫療創新目標,就必須打破利益相關者之間數據共享有限的局面。
原標題:德勤報告:醫療機構兼并潮到來,醫療服務從“規模”向“價值”轉變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