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獲悉,該院在國際上率先將3D打印技術運用于髖關節外科手術,已成功完成數例精準髖關節外科手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據中山醫院介紹,30歲的患者張先生因稍走會路后髖部就會酸痛,而且走起路來一瘸一拐,近日到該院骨科就診,被確診為雙側髖關節先天發育不良,這是一種骨科常見病。但是,以往由于骨盆內部解剖結構復雜、髖臼形態變異,該病早期最有效的治療手段髖臼周圍截骨手術難度高,只有少數大醫院能夠開展。
為了讓更多患者盡早矯正發育畸形的髖關節,擺脫病痛,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骨科教授閻作勤和主任醫師郭常安,帶領關節外科團隊在積累了豐富的髖臼周圍截骨手術經驗的基礎上,國際上率先將3D打印技術運用于髖關節外科手術,成功為張先生先后進行了雙側的精準髖臼周圍截骨手術,術后5天即可出院,隨著康復鍛煉,張先生可以恢復到正常人的運動水平。
“醫生們用3D打印技術給我模擬了整個手術過程,太神奇了!”張先生說。令該手術更精準的法寶是一把量身定做的“手術尺”。
據閻作勤介紹,他們首先將患者的髖關節薄層CT掃描數據輸入計算機,利用相關軟件,準確重建病人病變的髖關節;然后在虛擬圖像上劃定截骨的范圍、大小和方向,設計出一套準確的截骨計劃和截骨的導向模板,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手術尺”;設計后,就可以運用3D打印技術1:1地輸出患者的骨盆模型和“手術尺”。
原本的髖臼周圍截骨手術由于手術部位深入骨盆,以往只能憑醫生的眼睛和手去判斷截骨的位置,但有了這把“手術尺”,只需要將其消毒后,貼合在患者的髖臼上,就能按照精確調試好的截骨計劃,順著它畫出完美的截骨范圍。
郭常安表示,運用3D打印技術后,髖臼周圍截骨手術時間縮短,出血量減少,手術的精確性明顯提高,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3D打印技術不僅可以用于該手術,也可以為需要行髖關節置換治療的患者制定個體化的術前計劃,并可以運用模型在體外進行“實戰演練”,確保了髖關節的精準關節置換治療。
目前,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已成功完成了數例運用3D打印技術的精準髖關節外科手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據院方介紹,3D打印技術不僅可以輔助外科手術治療,而且可應用于外科教學,具有直觀、全面、準確、可交互的特點,有效地縮短年輕醫生的手術學習曲線,提高手術的成功率,亦可應用于與患者的術前交流和溝通,使患者充分地理解接受手術,積極配合醫生術后康復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