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9-08-27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視光學科周行濤教授領銜的臨床科研團隊,帶領趙婧博士等,利用以往飛秒激光近視和遠視手術中原本廢棄的角膜組織透鏡,首創“表面鏡聯合角膜交聯”新療法,在青少年沉默的“視力殺手”原發性圓錐角膜病治療上取得新突破,成功阻止了該病情的惡化;這是國際上首次采用表面鏡技術將角膜組織透鏡用于該病的治療。該成果已刊登在最新一期國際眼科界權威期刊《白內障屈光手術雜志》上。
圓錐角膜是以角膜擴張、變薄向前突出呈圓錐形為特征的一種角膜病變,表現為角膜基質變薄,常造成嚴重不規則的近視散光和視力嚴重下降,通常為雙眼先后發病。發病機制不明確,目前認為與遺傳性發育異常、變態反應性疾病、長期揉眼等因素相關。目前世界范圍內發病率為0.05%~0.23%,我國約為0.04%(1/2500),不同人種之間呈現出差異化結果。該病多發生于10至25歲,發病年齡越小,病程進展越快。早期表現為視力下降,近視或散光加重,到中度或重度時就無法用框架眼鏡提高視力,重度時可發生角膜結構破裂,甚至穿孔,造成不可逆的視力受損。因該病在早期常被當做單純的近視或散光增加而延誤診治,故被稱為沉默的 “視力殺手”。
之前,國際上采用傳統的角膜交聯手術治療進展性圓錐角膜,但角膜厚度要求在400微米以上, 嚴重者需施行板層角膜移植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手術,且需要捐贈的角膜“供體”。我國捐獻的角膜材料非常緊缺。有些兒童和青少年在發現時視力已很差,且角膜薄到無法用交聯手術治療。周行濤臨床科研團隊發明的“表面鏡聯合角膜交聯”新方法不需要切開角膜,只需選取大小合適、厚度適中的在全飛秒近視激光手術中原本廢棄的角膜組織透鏡,將其覆蓋于去除角膜上皮的角膜基質床表面,無需縫合。待角膜上皮重塑完成、透鏡存活和角膜厚度增加后,再實施交聯術加固角膜。該技術可成功阻止患者病情惡化,改善角膜表面規則性,提高患者視力,減少手術創傷,減輕患者經濟負擔。三年臨床觀察證實,該手術安全可靠,有較好的遠期療效。
周行濤認為,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完成100萬臺以上的全飛秒近視手術,并不斷產生新的角膜組織透鏡,來源豐富。從自體透鏡移植、透鏡原位移植到異體透鏡移植治療角膜病,這條原創性變廢為寶的透鏡之路,將為世界上受到角膜疾病困擾的人群帶來光明。
趙婧說,圓錐角膜病篩查很重要,而簡捷的角膜地形圖檢查即可早期發現角膜異常,特別是對近視和散光增加較快的青少年應定期進行角膜地形圖檢查。
相關論文信息:https://www.jcrsjournal.org/article/S0886-3350(19)30229-9/fulltext
來源: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