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9-05-09
一、成功,是否有規律可循?
醫療器械的創新仿佛是門玄學。一般來說,不論哪個行業,超過95%的“創新”都會倒在商業化的道路上。盡管醫療器械領域的創新耗時更久,花費更巨,成功率卻似乎比這可憐的5%更低。比如可降解支架,盡管雅培、波科等心血管巨頭們前赴后繼地投入研究,歷經十幾年,卻依舊沒逃過產品上市后黯然退場的命運。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很多在某些維度上似乎“并非最優解”的創新器械,卻意外取得了“劍走偏鋒”的成功,贏得了可觀的市場份額。比如,椎間孔鏡作為脊柱外科相對較新的一項微創技術,在全球成熟市場及中國的大型醫院,只是治療椎間盤突出的眾多手段之一。但在中國的基層醫院市場,該技術卻大受患者和醫生的追捧,火爆異常,甚至到了“一門技術養活一個科室”的程度。
同是醫療器械領域的創新,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同新不同命”?看似紛亂的創新結局背后,是否存在一條一以貫之的底層邏輯,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為創新的商業化結果提供一個普適性的解釋?
答案是肯定的。根據筆者觀察總結,評估某種創新器械對已有解決方案的顛覆程度,主要考慮以下五個維度:
公式右側的五個維度分別解釋如下:
患者治療獲益:
能給患者帶來的獲益程度。包括近期獲益(如術中出血量、近期并發癥率、出院時間等)和遠期獲益(如遠期并發癥率、遠期生存率等)。
技術痛點解決:
對目前臨床上各種困擾術者實現治療目的,阻礙手術順利完成的痛點。比如對于解剖區域狹窄的復雜精細手術,如何解決操作空間狹小、術者手抖造成組織損傷等一系列難點。
醫生自我實現:
采納新理念、新技術能給醫生帶來的自我實現方面的收益。對不同階層的醫生而言,自我實現的意義各異。對頂尖專家而言,可能是通過創新治療理念的宣導,奠定鞏固其行業領軍地位;對于中青年骨干醫生和區域性專家,可能是通過對創新治療手段的精進,實現學術地位的“彎道超車”;而對于更為基層的醫生,更可能是通過對創新治療手段的學習,獲得業務上和行政地位上的提升。
臨床應用成本:
臨床團隊從無到有應用某種創新方案所需要付出的時間和金錢成本。新的手術方式一定會有學習曲線(一般需數十臺手術),在學習曲線內,主刀醫生和團隊都需要大量額外時間進行學習,手術時間也會因不熟練而大幅延長;越過了學習曲線,手術時間雖縮短,但有可能仍比傳統手段長(比如某些機器人需花時間提前設置),導致手術量較應用新技術前下降。這些都是新技術的臨床應用成本。
支付方凈支出:
即支付方(包括醫保和患者自付)為購買使用該創新解決方案所需的凈支出。所謂凈支出,即不僅要考慮費用支出(一般包括設備使用費用、耗材費用、因使用該器械而產生的服務費用等),還應考慮費用節?。ū热缫驊眯庐a品,住院時間縮短而節省的住院費、醫藥費等)。
而醫療器械創新的底層邏輯,就是要在以上5個維度中,在盡可能多的維度實現“極大突破”,且盡量避免在余下某個維度被“一票否決”。根據筆者觀察,如果在5個維度中的2個以上實現“極大突破”,就已經非常有可能產生顛覆性創新。但即使創新方案“極大突破”再多,如果在某個維度的表現明顯不如傳統手段,也極有可能在商業化的過程中被“一票否決”。
什么是“極大突破”?定量角度,“極大突破”就是要比現有方案有至少2倍,甚至5-10倍的提升。比如腹腔鏡微創技術,就在減少病人手術創傷方面,相比之前的開放術式有極大進步。一般來說,開放手術切口在數厘米甚至10厘米以上,出血量在400毫升以上,數天才能下床;而通過腹腔鏡,只要2-3個0.5-1.5cm的小口,出血量只有100毫升左右,2天就能下床,這就是在“患者治療獲益”維度的極大突破(盡管主要是近期獲益,遠期獲益仍有待進一步研究)。再如,對醫生來說,目前腹腔鏡技術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比較難發表有影響力的文章。而手術機器人作為前沿成果,學術熱度高,幾乎到了“做一臺手術就能發一篇文章”的程度,這就是在“醫生自我實現”角度的極大突破。
如難以定量,則從定性角度,要比現有方案有質的進步。比如某種手術,解剖位置狹窄復雜,以傳統開放或腹腔鏡術式,操作困難,有劃傷神經和血管的風險,難度極大,很少有人能完成。但手術機器人可以突破上述解剖位置的局限,完成轉動、挪動、擺動等一系列動作,且通過仿抖動功能避免劃傷神經和血管,極大降低手術難度,這就是在“技術痛點解決”角度的極大突破。
二、公式準不準?案例來說話
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下面我們就嘗試運用上述底層邏輯,分析幾個典型案例。為使分析盡量涵蓋所有五個維度,我們特意挑選了鎖定加壓接骨板(LCP)、可旋轉重復開閉止血夾(和諧夾)、超聲刀、AR/VR手術模擬器四款產品。然后,我們將嘗試用同樣的底層邏輯,解釋一下文章開篇提出的可降解支架、椎間孔鏡兩類產品的兩類“非典型”情況。
首先來看5個典型案例:
(1)鎖定加壓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P)通過“患者治療獲益”和“醫生自我實現”方面的極大突破,實現了對傳統加壓鋼板(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 DCP)的大顛覆。
傳統加壓鋼板通過“摩擦力”固定骨折斷端。固定雖然穩固,卻容易產生愈合延遲、骨不連以及骨質疏松等并發癥。LCP通過螺釘與骨板間的螺紋鎖定機制傳導“橋接力”固定骨折斷端,極大的減少了上述并發癥的發生。例如,對于簡單骨折,LCP可使螺釘處的應力減少63%-78%,接骨板處應力減少10%-45%,有效避免因應力集中導致的骨質疏松,實現了在患者治療獲益方面的“極大突破”。
同時,由于LCP的科學原理與使用原則與DCP差異較大,對部分習慣DCP的醫生,甚至達到了“反常識”的程度,學術話題性很高。最早提出LCP理念的國際內固定協會(AO)甚至專門成立了“AO專家講師團”進行理念宣導。這樣的產品對于醫生在學術方面的自我實現,也是一次“極大提升”的機會。由于存在以上兩處“極大提升”,盡管“支付方凈支出”比DCP更高,LCP仍逐漸替代了DCP在骨折治療領域的主流地位。
(2)目前消化內鏡治療中使用的主流國產止血夾“和諧夾”,則是對傳統進口止血夾在“臨床應用成本”和“所需支付價格”維度的重大顛覆。
傳統的進口止血夾為分體式,且部分組件需要重復消毒。不僅產品組配使用消耗手術時間,術后也會產生重復洗消的時間和金錢成本。而和諧夾的設計為一體式,一次性使用,在臨床應用成本角度有“極大突破”,縮短了手術時間,也節省了術后洗消的流程。同時,該止血夾價格僅為傳統進口止血夾的1/8,在“支付方凈支出”方面又有“極大突破”。最后,該止血夾也實現了360度旋轉、多次重復開閉、大開口大抓力,醫生術中操作更加容易,在“技術痛點解決上”也有一定提升。
正因為在“臨床應用成本、所需支付價格”方面的極大突破,以及“技術痛點解決”上的部分提升,和諧夾在幾年的時間內,以風卷殘云之勢顛覆了止血夾市場,傳統進口止血夾已經幾乎完全退出競爭。
(3)超聲刀,則通過大幅度提升“患者治療獲益”和“臨床痛點解決”,逐步實現對普通電刀的替代。
從患者治療獲益角度,相對于傳統電刀,超聲刀的原理是通過超聲切割凝固組織,不會因為電流通過機體導致組織損傷,不會由于術后焦痂脫落導致二次出血。大量研究顯示,超聲刀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疼痛程度均小于傳統電刀,實現了“極大突破”。同時,從臨床痛點解決角度,超聲刀可以一次性完成抓持、切割、止血多個動作,減少了器械更換;切割時產生煙霧少,對腹腔鏡視野影響小,極大提升了手術效率,又是一個“極大突破”。正是由于以上兩個“極大突破”,超聲刀正在快速替代傳統電刀,成為臨床上的主流選擇。
(4)虛擬手術模擬器則是在“醫生自我實現”和“臨床應用成本”尺度上,對傳統的“觀-練-教”的學徒式手術訓練方式的一次顛覆。
手術模擬器早已存在,但由于仿真度不高,一直無法滿足實際臨床訓練的需求。近年來AR/VR/MR等技術的突破,使得手術模擬器的訓練質量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虛擬模擬器讓手術訓練擺脫了手術時間、數量和場地和醫生經驗的限制,至在某些知名醫學院,已經開始讓本科生上手進行模擬手術體驗。因此,手術模擬器相對于傳統手術訓練方式,在幫助醫生精進技術,早日達到“醫生自我實現”方面有極大突破。
不僅如此,由于虛擬手術模擬器大大縮短了年輕醫生手術訓練的學習曲線,降低了臨床上規?;瘧弥T如腹腔鏡、手術機器人等新技術、新手術方式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在降低“臨床應用成本”角度,也有極大突破。正式因為存在上述兩個“極大突破”,虛擬手術模擬器在最近幾年無論作為單體產品,還是作為手術機器人等其他產品的組件,都是資本市場重點關注的寵兒。
接著是2個非典型案例:
(1)可降解支架曾是因“患者治療獲益”被一票否決的代表。
心內科領域,可降解支架這一創新概念醞釀多年,一句話總結,就是在“患者治療獲益”這一點上栽了跟頭,被“一票否決”。概念的最早提出,是為了解決傳統藥物洗脫支架存在的支架血栓的問題。相比后者,可降解支架理論上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在三年半左右的時間完全降解,恢復血管的組織的彈性以及舒張和收縮功能,從而減少支架血栓發生的可能。
但是從多年的現實研發經驗和臨床試驗結果來看,可降解支架在患者獲益方面,仍存在很大問題。2016年,雅培Absorb可降解支架美國FDA獲批,但不到1年就因為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增加被FDA加黑框警告。不久宣布停售。受雅培影響,波士頓科學也在2017年宣布停止可降解支架領域的研發。不過,國內廠家樂普在2019年2月宣布其可降解支架VeoVas CFDA獲批,且臨床試驗各項數據優于雅培和波科的產品,值得繼續關注。目前看來,眾多國內外廠家仍然不斷在可降解材料選擇、降解速度、載藥量、藥物洗脫速度等熱點問題上進行嘗試,爭取早日實現對“患者治療獲益”鴻溝的跨越。
(2)椎間孔鏡技術,則是“細分顛覆”的一個代表。
作為一種較新的治療椎間盤突出的微創術式,如果從整體市場的角度分析,其五個維度均沒有達到“極大提升”,只是治療椎間盤突出的眾多手段之一,并非顛覆性術式。但如果將視角縮進到“基層醫院和醫生”這一細分市場,則其“患者治療獲益”、“醫生自我實現”和“支付方凈支出”三個維度對其目標受眾均達到了“極大提升”的程度。
首先,在“患者治療獲益”角度,該技術十分符合國人“能不開刀就不開刀”的心理,盡管相對融合術式,椎間孔鏡存在一定的復發幾率,不少國人、尤其是基層市場的病患,仍然十分熱衷這種“避免大動干戈”的治療方式。其次,在“醫生自我實現”角度,相比難度更高的微創融合術式,椎間孔鏡為基層醫生打造自身“微創醫生”的光環提供了一條捷徑,更受基層醫院和醫生的青睞。最后,在“支付方凈支出”角度,相比開放融合和微創融合術式,椎間孔鏡不需要植入內固定螺釘和椎間融合器,至少省掉1-2萬元費用, 在患者自付比例較高的基層市場很有吸引力。
正是由在上述三個維度上,椎間孔鏡相對基層市場的傳統治療手段均達到了“極大突破”的程度,該產品在基層市場迅速傳播開來,獲取了相當的市場份額。甚至達到了“一門技術養活一個科室”的程度。盡管目前仍在存在部分民營醫院,甚至公立基層醫院受到利益驅使,不嚴格控制椎間孔鏡手術指征的問題,但該技術的傳播仍不失為一個“細分顛覆”的典型案例。
三、創新公式如何用?
一切理論都要服務于實戰。我們究竟應該如何運用上述底層邏輯,來評估某一醫療器械或解決方案的創新顛覆度呢?建議采取三步走:
第1步:定參照。
為待評估的創新解決方案去確定參照物。該參照物一般是目前該領域傳統的、通行的解決方案。
第2步:做比較。
從醫械創新顛覆度公式5個維度的每一個維度出發,對比創新方案和參照方案。創新方案究竟是“極大突破”、“部分突破、“同等水平”、“不及現有”還是“一票否決”?
第3步:下判斷。
綜合5個維度的評估結果,對創新方案進行判斷。究竟是“行業顛覆”、“細分顛覆”、“尚未顛覆”,還是其他?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本土原創創新,還是將海外已有的創新技術引入中國,上述底層邏輯都適用。只有正確評估自身產品的創新顛覆度,才能夠更有效地匹配相應的研發策略、產品定位、競爭策略和銷售渠道,開辟一條屬于自己的致勝之路。
來源:思宇醫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