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9-04-15
種一顆牙到底花多少錢合適?“我跑了6家醫院和民營口腔醫院,被搞得一頭霧水,從幾千元到幾萬元的都有,”4月13日,在北京口腔醫院準備種植牙的52歲的房旭東對經濟觀察報記者感嘆,“還是打消念頭吧。”
房旭東所言或許代表了很多牙疾患者的心聲。“一口牙一輛寶馬”的戲言,反映著種植牙行業的暴利。
記者近日走訪北京多家公立口腔醫院和民營口腔醫院時發現,這些機構給出的單顆種植牙價格范圍區別較大,有的6000多元,貴的超過30000元。
翻閱各家口腔機構的價目表不難發現,在植牙的費用里,“種植體”是大頭。更重要的是,這種形似“螺絲釘”的純鈦種植體,目前只能進口,成為很多牙疾患者被說服支付高昂費用的理由。
然而記者調查發現,很多標價萬元的進口種植體,出廠價幾乎只有千把塊。種植體只是很多口腔醫療器械設備耗材高利潤的一個組成部分。
由于進貨渠道及自身機構成本的不同,不同口腔機構種植牙的利潤差異也非常大。但整體而言,種植牙高利潤的背后既有流通環節的加價,也有口腔治療機構將運營成本和技術服務成本通過醫療器械的轉嫁。
近年來口腔醫療市場成為快速成長的一片藍海,利潤高,投資回報高,回報周期短等特點,也引來各路資本的追逐。其中種植牙業務更是領漲口腔行業,盡管目前國內種植牙市場的滲透率還遠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
由于未來市場空間大,利潤高,以致種植牙成為各口腔醫院的主打項目。
口腔龍頭企業通策醫療(SH.600763)3月28日發布的2018年度報告顯示,企業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 3.32億元,同比增長53.34%,凈利潤率21%;公司營業收入15.46億元,其中種植醫療服務2.32億元,同比增長39.7%。近幾年來該企業各項指標都一直處于穩增態勢。
通策醫療、拜博口腔等快速成長的企業,也正是口腔行業高速發展的縮影。
天價種植牙
記者在一家民營口腔醫院發現,單顆種植牙5000元到6000元的價格,只是店內最低的種植體價格,而口腔醫院實際會建議患者使用價格高端的種植體,稱質量更有保證。
據悉,目前在中國市場流通的有十多種種植體,多是從外國進口。其中瑞士、瑞典、德國、韓國種植體分別盤踞著高中低端市場,但同一種產品,在不同口腔醫院的售價也有差別。
北京拜博口腔醫院總院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店內瑞士ITI(現名為Strau-mann)、瑞典Astra、瑞典Nobel的種植體為高端價位,“種植體+基臺”的價格分別在12800元到23900元不等,單個種植體價格在6800元到17900元不等;中端價位是ICK、Camlog等德國品牌的種植體,“種植體+基臺”的價格在9980元到11800元不等,單個種植體價格在4000元到5800元不等;韓國Dentium(登騰)種植體是低端價位,“種植體+基臺”的價格是8800元,單個種植體的價格是5800元。
同樣是瑞士ITI(現名為Strau-mann)種植體,在北京固德金冠口腔門診部的價格區間卻是 16800元到20000元;瑞典Astra種植體的價格區間卻是18000元到20000元。
在北京口腔醫院,一位醫生向記者表示,種植牙的價格區間是15000元到25000元,醫院沒有韓國品牌種植體,而是以德國和瑞士的高端產品為主。德國Bego的價格為7000元到8000元左右,瑞士ITI(現名為Straumann)的價格為10000元到12000元左右,同樣也都只是“種植體+基臺”的價格。牙冠均是進口,分烤瓷和全瓷兩種,價格分別為3000多元、5600元左右。除此之外,患者還需要單獨支付價格為300多元的CT費以及麻醉費。“醫保只能報銷CT和麻醉的費用,而主要的種植等醫療費用不參與醫保報銷。”該醫生說。
種植體和基臺還不是植牙者需要購買的全部植牙原料,他們還要根據材質的不同選擇價格不同的牙冠,如上述拜博工作人員稱,其牙冠價格從3000多元、6000多元、8000多元不等。除此之外,一些口腔機構特別是大多公立口腔醫院還會單獨收取CT、麻醉、手術、器械以及術后種植體保養等費用。
韓國種植體廠商——登騰(上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該公司上海區銷售人員安泰經向記者表示,韓國登騰種植體的公司直銷價格是700多元,公司會直銷到一些地區城市的口腔醫療機構,不在直銷列表范圍內的城市區域則通過代理經銷的方式銷售。紐百特(北京)商貿有限公司華南區銷售主管鄧冬云告訴記者,韓國紐百特種植體的銷售價格是1000元左右。
上海華景醫療器材有限公司朱經理向記者透露,公司銷售的瑞士ITI(現名為Straumann)種植體型號不同價格也不同,平均銷售價格2000元;瑞典Nobel種植體均價則1500元以上;登騰等韓國品牌的種植體最低價600元左右。“廠家通常不直接與口腔醫院或診所產生交易,只通過代理商和經銷商銷售,中間會加價或連帶一些服務,但目前利潤不多。”朱經理表示。
北京口腔醫學會民營口腔醫療分會主任委員程錚向記者表示,韓國企業的銷售模式是以直銷為主,是為了減少成本。而多數其他種植體企業都是通過代理經銷的模式,即“廠家—經銷商—口腔醫院或口腔診所”,但不至于層層代理。經銷商將種植體賣給口腔機構的同時,還有連帶培訓等服務,民營口腔醫院和診所們需要這些服務。“代理經銷商還存在給口腔機構返利等情況。”在北京經營過個體口腔診所,又在民營口腔機構從事治療的于醫生告訴記者。
由此看,一枚小小的“螺絲釘”,利潤空間之大令人咋舌。
成長的煩惱
醫藥戰略規劃專家、北京鼎臣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史立臣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采訪時稱,去除人工成本和醫療器械的成本,植牙很大程度屬于暴利,特別是一些民營口腔醫療機構不受價格管控。
在幾位口腔醫院領域的人士看來,僅僅這么看待種植牙的成本鏈條不夠全面。因為,國內多數口腔機構的價目表,沒有列出醫生的人力成本、器械設備成本與折舊費等,但這些成本很高。
比如,醫療過程中涉及到很多器械的耗材,如麻藥、漱口水、放射線、植骨(如有需要)、刀片、縫線等都有成本。上述口腔醫院人士稱,多數時候口腔醫院和診所不明確表達這些費用很大程度是為了便于醫患溝通。除此之外,還有門店選址租賃及水電費等經營成本都會計入其中。
一位醫生告訴記者,至少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國內口腔醫療機構還實現不了運營成本和技術服務性成本費用的明碼標價,只能通過植體等醫療服務項目轉嫁給消費者。
記者從國內多家上市及掛牌口腔機構發布的數據觀察到,以2017年為例,口腔醫療服務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平均約95%到100%;口腔醫療服務平均毛利率40%到50%;與此同時,行業人工費用率亦高達35%到45%。
口腔行業仍然是一門賺錢的生意。據鯨準研究院發布的《2018醫療健康行業大報告》顯示,在專科醫院中,口腔醫院利潤率高達12.5%,高于整形外科醫院的11.3%,僅次于眼科醫院14.7%排名第二。與此同時,口腔醫院人力成本占收入比例高達44.3%,位居所有醫院首位。
據《2018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的口腔就診數據及市場的估算,2018年中國口腔服務行業規模約1035億元到1215億元。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口腔醫療市場以每年250億元左右的速度增長。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口腔機構在不斷加速進行業務拓展。2017年到2018年,口腔行業融資事件達11起,融資超35億元。
據不完全工商數據統計,2017年到2018年中國民營口腔機構的數量由47033家增長至54479家(僅指在工商有注冊登記的數量,市場中民營口腔機構數量超過8萬家),新增7746家。
種植牙等口腔醫療服務業務已經成為驅動民營口腔醫療服務行業發展的重要業務支柱。從價格來看,種植牙的價格要遠高于其他口腔醫療服務項目。以口腔龍頭企業A股上市公司通策醫療為例,種植牙領跑各業務板塊,是其業務增長的重要來源。
目前,整個口腔產業已經建立形成了分工明確的以“設備、耗材供應商+信息化服務+終端服務”為體系的產業鏈。其中上游為口腔醫療設備制造、口腔耗材、醫用藥品;中游為口腔信息化軟件供應商或平臺;下游為口腔醫院、口腔醫療服務機構、診所等。口腔行業基礎生態已經形成,但業態模式未定。在整條產業鏈中,各參與方也在不斷尋找業務的邊界,業態的探索從未停止。
中華口腔醫學會副秘書長韓亮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口腔市場的暴利問題不是由市場供需造成的,是由采購體系模式造成,也就是由所謂的招標、流通環節推高的。而且由于服務和技術無法從價格上體現,無奈轉而通過醫療器械、藥品價格反映出來,只能讓最終的結果越來越貴。《2018口腔行業白皮書》指出,口腔醫療行業的上游企業開始突圍,將是未來行業的發展趨勢和盈利增長點。未來上游企業向服務端發展,在種植牙、正畸領域,部分耗材廠商已經慢慢形成了影響力,利用自身設備及耗材的成本優勢,整合多方行業資源,開始往診所經營和醫療服務領域滲透。
來源:經濟觀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