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雪芹發布日期:2019-01-14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授李曉明實驗室發現,在大腦中存在一條調節嗎啡成癮的神經通路。該研究首次發現腹側背蓋區到中縫背核存在兩條平行的抑制性神經通路。該研究為治療阿片類物質依賴提供了新靶點, 為臨床上嗎啡鎮痛的長期應用提供了可能,為臨床上開發低成癮性的鎮痛藥物提供了理論基礎。相關成果于1月11日發表于國際期刊《神經元》。
嗎啡是一種阿片類物質,在鴉片中的平均含量約為10%。2018年《世界毒品報告》顯示,阿片類藥物在毒品中造成的傷害最大,致死人數占吸毒死亡人數的76%,阿片類藥物等處方藥物的非醫療使用正成為全球公共衛生和執法的主要威脅。
另一方面,嗎啡是臨床上最有效的鎮痛劑之一,長期服用會產生耐受性的特點大大限制了嗎啡的臨床應用。為了更好發揮嗎啡的鎮痛作用,減少和阻斷嗎啡成癮危害,必須對嗎啡的作用機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在大腦中,神經通路指腦某個區域的一群神經元到另一區域的神經元的連接通路,這些通路的激活和抑制是大腦發揮功能的一種方式。
這兩條通路的發現與嗎啡成癮有著什么關系?研究團隊發現,在介導小鼠產生厭惡的這條通路上,特異的表達嗎啡受體MOPs,嗎啡結合MOPs會抑制該條通路,并且使小鼠表現為強迫性的尋找和攝取嗎啡的行為。
既然在反復注射嗎啡使小鼠產生依賴的過程中,頭端腹側背蓋區到中縫背核通路被抑制,那么改變這條通路的活動是否也能對嗎啡的依賴產生影響呢?為驗證這一猜想,研究團隊通過藥理學方法,在反復注射嗎啡的同時激活該條通路,結果發現,激活該通路后可以降低因嗎啡注射而產生的欣快感,但不影響嗎啡產生的運動敏化和鎮痛,并且緩解了嗎啡反復注射引起的耐受。
浙江大學醫學院2018屆博士李玥、2016級碩士李春悅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李曉明為通訊作者,論文得到了浙江大學教授周煜東、中科院院士段樹民和中科院武漢物理數學所研究員徐富強的大力幫助。
據悉,《Neuron》雜志評審人對這一研究給了很高評價,稱其為一項重要和及時的解剖和功能研究,解決了這個領域長期以來的一個關鍵問題。并認為這是一項有趣且有開拓性的研究,技術先進,設計巧妙,研究者用多種手段很好地提供了確切證據,發現了從腹側被蓋區到中縫背核這條環路在成癮中的重要作用。
該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情感和記憶的神經環路基礎”重大計劃集成項目等的資助。
來源: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