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秋實發布日期:2018-12-26
博爾肽場效消融治療、阿爾法機器人治療儀……這些聽起來充滿“高科技”色彩的治療項目,是當前一些民營男科醫院吸引患者的重要招牌。記者調查發現,不少一次治療動輒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的項目性質可疑,醫療效果難以評估,有的甚至加重了患者病痛。(12月20日《新華每日電訊》)
這些醫院推出“新療法”,可避開與其他醫院的正面技術競爭,掩蓋其技術力量不足的短板。同時,還可以對患者產生較強吸引力,讓部分患者誤以為是一項高科技項目,更會讓一些難治性疾病患者看到“希望”。更關鍵的是,“新療法”可以成為提高收費的幌子。
我國曾適時推出和調整“限制臨床應用”的醫療技術目錄,但這個目錄的技術種類較少,醫院很容易繞過目錄推出其他“新療法”。今年4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文件,要求醫療機構應建立新技術和新項目審批流程,所有新技術和新項目必須經本機構技術管理委員會和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后方可開展。但是,這條規定很難抑制醫院推出“新療法”的沖動。因為,醫院內部人審查自己推出的新技術和新項目,很容易“放水”。
為了完全堵住漏洞,今年9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出臺文件,明確建立醫療技術臨床應用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對禁止臨床應用的醫療技術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對部分需要嚴格監管的醫療技術進行重點管理。負面清單壓縮了醫療機構的審批權,一項技術只要列入負面清單,任何機構都不能再使用。
當前,負面清單尚未建立,上述“新療法”仍會繼續存在。當務之急是迅速推出負面清單,對這類做法形成約束。
來源: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