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8-12-14
“如果異種移植能從基礎研究推廣到臨床研究,乃在未來大規模臨床應用,則可能讓數以百萬計的病人有希望重獲新生。但和所有新技術一樣,它也有自己的風險,如免疫排斥、傳染病風險等。因此,需要各方達成共識,做好技術、倫理等全面保障,將風險降至零。”
12—14日,在長沙召開的第三屆全球異種移植臨床研究規范國際研討會上,國際異種移植協會主席Leo Buhler說。
異種移植,簡單說,即把一種動物的細胞、組織或器官,移植到另一種動物體內。人類期望通過這一技術,在符合安全和倫理的前提下,解決移植供體短缺難題,治療人類疾病。
十年前,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王維教授團隊關于“豬胰島移植”研究,在全球率先獲得重大突破。2008年11月,中國牽頭制定的世界首個異種移植國際標準《長沙宣言》誕生。《宣言》規定了聯合國所有成員國開展這一臨床研究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須具備的生物安全基本條件。
在技術上看,異種移植必須解決免疫排斥和傳染病安全風險等兩大難點。而根據世衛組織和國際異種移植協會的規定,豬是截至目前唯一可用的異種移植供體。
“這是出于免疫排斥、傳染病傳播安全風險和倫理的考量。”王維說。比如,靈長類動物易引發異種間病毒感染如HIV等。牛則因具備人畜可共患的“瘋牛病”風險而被排除。靈長類動物異種移植,還存在著倫理因素的限制。綜合考量下來,豬則顯得“得天獨厚”了。
研究顯示,豬的心臟、肝臟、腎臟、胰島、神經細胞、角膜及軟骨細胞、骨組織、心瓣膜等,與人的相應器官、組織和細胞在結構和功能上幾乎完全一致,幾乎可實現完全互換。而且沒有倫理問題的“糾結”,也不存在嚴重及不可避免的“人畜共患疾病”。
“在經歷SARS和全球性禽流感暴發后,人們對異種移植可能帶來的跨種疾病傳播的擔心更甚。特別是內源性逆轉錄病毒,這在多數哺乳動物(包括豬)的基因組中都存在。正常情況下,該病毒很少對動物細胞造成損害。不過,一旦跨越種間屏障,就有在新宿主體內增殖致病的可能,最終通過人際傳播危害公共健康。”王維說。
因此,只有在特殊環境下喂養的“無指定病原體豬”,才能成為異種器官移植的主要研究目標。
這類供體豬來源講究。必須通過將實驗用動物豬(SPF豬)以“剖腹產”方式獲得的新生豬,喂養于限菌隔離器內,培育為成體豬后,再形成“豬二代”。“豬二代”經檢測,未含有世衛組織所指定的上百種細菌、真菌、寄生蟲及病毒,才能“合格”。
經過20年的研究,王維團隊在生物安全性和免疫排斥方面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果:篩選、培育出了胰島含量高、易繁育的無指定病原體豬“異種1號”;建立了亞洲第一家、全球第二家異種移植供體培育中心;在國際上首次建立了移植供體培養—豬胰島提取—臨床應用的完整技術體系……正是基于這一系列重大原始技術創新,他們在國際上率先將異種胰島移植應用于Ⅰ型糖尿病的臨床治療研究。
今年5月,“豬胰島移植治療糖尿病技術”通過了湖南省衛計委限制臨床應用的醫療技術備案。這也是全球第一張豬的活細胞異種移植臨床應用許可證。
在免疫排斥問題上,現有的異種移植研究主要通過基因修飾手段及使用免疫抑制藥等減輕排斥反應。但免疫抑制藥的高昂,也成為異種移植臨床應用推廣的“硬傷”。
王維團隊正著手免疫隔離技術和配套方案的研發,一旦成功,將有望使豬胰島細胞在患者體內最大程度存活,并達到療效的最大化。目前,相應研發工作已進入臨床前大動物研究階段。他透露,團隊現在還完成了豬神經細胞移植治療帕金森病的臨床前研究。“豬為治療人類疾病作貢獻的時代開啟了。”
“盡管這一技術尚未臨床推廣。但最‘近’的潛在應用值得思考。比如,現在可實現豬心臟移植到靈長類動物身上,存活達六個月之久。”Leo Buhler說,“這至少提供了一個思路,豬的異種移植,可作為一些急癥,如急性心衰、肝功能衰竭治療的‘緩沖’解決方案,幫助延長病人等待合適的人類器官供應的時間。”
此次研討會除探討技術,還將進一步完善異種移植臨床研究國際標準,即對《長沙宣言》進行修訂。“十年間出現的新進展、新改變、新技術,都在‘催促’新《長沙宣言》的出臺。”世衛組織代表Jose Ramon Nunez說。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