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軒發布日期:2018-12-06
將骨頭從體內取出放在超低溫液氮中浸泡消滅癌細胞,再完整“回植”體內,讓患者避免截肢……近日,一則“自體瘤骨滅活再植”手術案例在微博引發關注,有網友驚嘆醫學發達,也有網友質疑骨頭健康程度。記者了解到,類似這種生物重建的技術雖然不為外界廣知,但幾十年來一直被醫學界探索與實踐,相比植入人工骨骼,骨回植技術有其獨特優勢。
我國曾開展類似手術
“這是一位小朋友大腿的骨頭,他患了尤文氏肉瘤(一種骨頭的惡性腫瘤),骨頭取出來之后,用液氮超低溫殺滅癌細胞,再重新放回體內。感謝醫學的進步,患者避免了截肢。”
近日,北京朝陽醫院普外科住院醫師曾維根在自己的微博分享了這樣一個案例,并附上一張圖片。圖中是一根紅色的骨頭,與普通骨頭相比,其表面不復光滑,被侵蝕得坑坑洼洼。這一微博引發大量關注,有網友在評論區感嘆醫學的發達,也有網友就骨頭的健康程度、細胞存活度發出疑問。目前,該微博已經有2萬轉發和1.6萬回復。
曾維根分享的是國外一則案例,這一在醫學領域被稱為“自體瘤骨滅活再植”的技術其實已經很成熟。記者了解到,我國就有醫院曾開展過類似手術。
-196℃“殺死”癌細胞
李恒元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以下簡稱“浙醫二院”)骨科主治醫師,他介紹,1968年,美國最先開展該手術,1983年,浙醫二院也進行了手術實踐及5年隨訪。之后,隨著人工假體技術的發明,液氮滅活被擱置,直到去年,該院對原來的方法進行了優化并重啟手術,目前開展的10多例手術效果都不錯。
這種手術究竟如何開展?李恒元介紹,首先,醫生將腫瘤骨分離出來,剔除表面的軟組織和中間的骨髓,只留下堅硬的骨體。之后,骨頭被放入液氮,在零下196℃的低溫中,腫瘤細胞被殺死,20分鐘后將骨頭取出,在無菌手術臺上室溫晾15分鐘,回溫到零下100℃,再放入30℃左右的生理鹽水中繼續回溫與消毒。經過這一系列處理,再將“干凈”的骨頭回歸原位。
李恒元告訴記者,以前是把骨頭全部打斷取出,現在為了盡可能縮短恢復時間,也會采取在保護好周圍軟組織的前提下,僅取出一端滅活再回植的方式。
■ 科普
“滅活”腫瘤方式多樣
超低溫殺滅癌細胞并不是“滅活”的唯一手段。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腫瘤科副主任湯小東告訴記者,醫學上還嘗試過射線、高濃度酒精甚至高溫蒸煮等手段對付癌細胞。
“最原始的就是煮沸,放在高壓鍋里蒸煮。”他笑道,但腫瘤雖然死了,蛋白有機成分也被破壞,骨頭“酥了”,回植之后強度也不夠,之后逐漸被淘汰。也有醫生嘗試通過95%的無水酒精進行滅活,但滲透力較弱,只能殺滅表面的腫瘤,內部可能存在殘留,有復發風險,因此也基本被淘汰了。
射線滅活也是方式之一,要求醫院有放療機器,手術過程中,醫生必須把骨頭從手術室拿去放療科接受幾十分鐘的放射,這期間如何確保無菌需要考慮,如果手術發生在深夜、放射科不工作,就難以進行。
在北大人民醫院,則采用改良的巴氏滅活技術。這期間,瘤骨被置于60℃左右的高滲鹽水中浸泡半個小時,這種方式的優點在于材料易得、不受大型設備和時間限制,且對骨頭的破壞相對較小,能保留一部分蛋白活性,便于其修復。
追問1
回植后骨頭還能生長嗎?
在曾維根的微博下,不少網友好奇經過這一番“折騰”后,骨頭還能不能再生長。答案似乎介于“停止生長”和“再生長”之間。
李恒元介紹,在徹底滅殺腫瘤細胞的過程中,正常細胞也會被一同消滅,因此處理后的骨頭其實相當于一根“死骨”。不過,雖是死骨,仍保留有一部分活性,雖然本身不會繼續生長,但能起到支架作用,擁有骨誘導性和傳導性。這意味著和健康骨接觸后,健康骨會被誘導往死骨上生長,慢慢的,原先的死骨被吸收,取而代之的是后期長牢的新骨。
追問2
相比人工骨骼有何優勢?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腫瘤科副主任湯小東告訴記者,相比人工假體,采用自體骨進行生物重建有自己的優勢。一方面,它能實現修復替代,有利于生物愈合,另一方面,人工假體在后續還要面臨翻修等問題,較為麻煩。
李恒元則指出,人工假體費用高昂,自體骨直接省去了這一部分成本。此外,人工假體還可能面臨假體感染、松動等問題。目前,3D打印技術興起,受到業界認可,但畢竟“不是自己的東西”,遠期效果還有待觀望。
不過,他還表示,生物重建也有自己的局限性。除了自體骨,也有人移植過異體骨,但異體骨可能發生排異反應,不能像自體骨那樣生長迅速。哪怕是自體骨,修復期間也存在感染、斷裂、再次骨折的可能性。
追問3
哪些情況適合滅活回植?
雖然有不少優點,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適合采用這種方式。
湯小東介紹,骨頭能修復,但是關節卻不可以,因此這種技術最多用在骨干部位,若涉及關節,還是要使用人工假體。
患者本身的生理特性也在考慮范圍內。如果患者為老年人或預期生存時間不長,會更多用到人工假體,不用等待生物愈合,恢復速度更快。但若是原發性腫瘤、預期生存期較長、有治愈可能性,相比需要翻修的人工關節,生物重建就更加適合。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