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舟發布日期:2018-11-07
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1日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說,雄性大鼠長時間接受高劑量2G和3G手機輻射后,心臟等部位會出現癌癥。由于實驗中大鼠接受手機輻射的時間和劑量遠超人們正常使用手機的水平,所以相關結果不能直接推廣到人類。
研究人員指出,實驗結果不能直接推廣到人類,因為實驗動物接受了全身輻射,而人類使用手機時,只有局部組織受到輻射,且研究中使用的輻射量和時長也遠超人類通常使用手機的情況。
這些實驗動物接受了不同程度的輻射,其最低輻射量相當于手機使用者局部組織接受的最高輻射量,通常使用手機時都達不到這個輻射水平,而實驗動物接受的最高輻射量是手機使用者局部組織接受最高輻射量的4倍。
實驗動物有大鼠和小鼠兩種類型,都生活在專門的籠子中,全身都會接受輻射,每輻射10分鐘休息10分鐘,每天的總輻射時間為9小時。它們接受輻射的時期達2年,基本是實驗動物的整個生命周期。
結果發現,有明確證據顯示受輻射雄性大鼠的心臟出現腫瘤,還有一定證據顯示雄性大鼠的腦部和腎上腺也出現腫瘤。但對于雌性大鼠、雄性和雌性小鼠,還沒有發現高劑量輻射與癌癥腫瘤間的明確聯系。
這項研究還有一個意外發現,即接受輻射的雄性大鼠壽命有所增加,研究人員認為原因可能是慢性腎病發病率降低。慢性腎病常導致老年大鼠死亡。
這是一項為期10多年的研究的最終報告,是專家小組對今年2月發布的初步報告評議后的結論。由于開始設計這項研究時還是2G和3G手機占主流,因此這項研究只分析了這兩種手機輻射的影響。
對于正在興起的5G技術,研究人員認為其輻射的影響可能與上述結果不同。研究人員正在建造更新的實驗設備,希望能夠快速測試最新電信技術在輻射方面的影響,比如檢測DNA在受輻射后的損傷程度。
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曾宣布手機為“可能的致癌物”,引發世人關注,但多項研究不支持這一看法。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