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6-07-22
日前在《自然》期刊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發現,在癌癥小鼠模型中,經過改造的細菌能使抗癌藥物以同步的周期釋放。這一系統還能通過周期性裂解(即細胞解體)的方式控制細菌數量。
當前,人們對將細菌改造為活體治療劑的興趣愈發濃厚,但宿主的反應和這一系統的長期有效性仍然有待評估。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Jeff Hasty與同事使用了合成生物學方法來改造基因回路——即一組影響彼此表達的基因。他們改造的基因回路控制著一種腫瘤靶向性沙門氏菌的藥物釋放。在這一回路中,周期性同步的細胞裂解能使給藥效率實現最大化。
首先,作者追蹤了小鼠結直腸腫瘤的細菌種群動態。然后,他們讓結直腸癌小鼠模型口服菌株,其中一些單獨服用,另一些與臨床化療藥物一同服用。研究人員發現,經過回路改造的細菌與化療的組合能減少癌細胞活動,相比于只使用其中一種療法的小鼠,使用組合療法的小鼠生存時間更長。
作者指出,他們的方法或許能幫助人們運用合成生物學工具,利用一些細菌在人體受疾病影響區域生長的傾向。然而,在細菌被用作有效的抗癌療法前還需進一步研究。在與本文對應的新聞與評論文章中,馬里蘭州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周世斌(音譯)評論道:“雖然存在上述特性,但單憑細菌(無論是否經過改造)本身不太可能清除腫瘤。”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