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8-06-11
1月25日《細胞》(Cell)雜志在線發表的封面文章轟動全世界:2017年11月27日,由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團隊培育的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誕生,同年12月5日,第二個體細胞克隆猴“華華”誕生。該成果標志著我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
在1月25日上海舉辦的成果發布會上,文章通訊作者、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強介紹說,首先在體外培養獼猴的體細胞,取出細胞核,再注射到已經去除細胞核的另一只獼猴的卵母細胞中,再將這一克隆胚胎移植到獼猴子宮內,生產出來的獼猴就是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全世界科學家近20年來無法攻克的難題。僅僅“去核”這一個步驟,文章第一作者、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博士后劉真就練習了多年時間。
透過顯微鏡,偏振光一閃一閃,晃得人眼睛疼。由于細胞核不易識別,只有在偏振光照射下,細胞核才能在顯微鏡下顯露身影。劉真手持僅10微米粗的玻璃針,小心翼翼地穿過直徑僅100多微米的獼猴卵細胞,找到視線中芝麻大小的細胞核,輕輕取出,整個過程一氣呵成。為了盡量減少細胞損傷,增加胚胎存活率,整個操作時間必須越短越好。
對于獼猴體細胞克隆來說,細胞“去核”是一項難度非常大的技術。而且和小鼠卵母細胞相比,獼猴卵母細胞還要小得多,操作起來難度更大。從碩士二年級開始,導師孫強就將“去核”這一技術重任交給了劉真。經過多年時間的千錘百煉,劉真可以在52秒內完成6個獼猴卵母細胞的“去核”過程。同樣,“注核”過程劉真也練得爐火純青,僅15秒就可以完成一次操作。
在孫強眼里,細胞“去核”“注核”這一技術,劉真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冠軍”。劉真是一名土生土長的由中科院培養出來的青年科學家,沒有任何海外留學經歷。
2010年,劉真來到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讀碩士,兩年后便跟隨導師開展體細胞克隆猴這一世界級難度的項目。由于研究所靈長類動物研究基礎雄厚,并且對劉真“特事特辦”,原本可以去美國頂尖研究所的劉真留了下來,心無旁騖地從事科學研究直到現在。但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蒲慕明院士看來,這對海外留學的青年科學家是很難想象的。“他們一般不會選擇冒險性極大的項目,而是選擇‘短平快’,發一兩篇優質文章,順利畢業回國。”
蒲慕明院士在發布會上表示,中國科學研究要想從“漸進式”創新到取得重大突破,成為世界科學的領跑者,本土青年創新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但令他惋惜的是,目前國內政策導向并不利于這一點,高校和科研院所反而更加偏向于招收具有留學經歷的青年科技人才,對留學回來的青年科學家的資助力度也更大,幾十年來這一現象一直沒有顯著改善。事實上,本土培養的青年科學人才并不比海外留學回來的差,劉真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