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8-04-09
給肝膽脾腎做個B超不新鮮,但幾乎沒有人聽說過給肺部做B超檢查。長期以來,超聲被認為是肺臟疾病診斷的“禁區”,現在這個“禁區”已經被打破。昨天,中國醫師協會新生兒科醫師分會、新生兒科醫師分會超聲專委會等單位聯合舉辦首屆全國新生兒肺臟超聲學習班。記者了解到,朝陽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去年3月實現了所有住院患兒都不使用X線或CT檢查來診斷肺部疾病,而是用超聲來代替,這也是我國首家在新生兒科不使用放射線診斷肺臟疾病的醫療機構。
人體的肺泡內充滿了氣體,超聲的聲波遇到這些氣體就會被“反射”回來而無法再繼續“前進”,這也是以往超聲可以用于肝脾腎心及新生兒顱腦等臟器的檢查,但不能用于肺部疾病診斷的主要原因。朝陽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主任劉敬教授和他的團隊從2011年開始進行探索,他們發現正常情況下肺臟在超聲上會呈現出穩定的、“竹節樣”的圖像;當肺部發生病變時,超聲圖像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病變導致的超聲圖像變化為使用超聲診斷肺部疾病帶來了可能。經過長達7年的探索,劉敬和團隊成員已經用超聲為一萬多個新生兒診斷了肺部疾病。只要是X線能夠診斷的新生兒肺臟疾病,幾乎都可以用超聲來診斷,而且敏感性和特異性更高。
傳統的X線檢查肺部,需要患者根據醫生的指令配合進行深吸氣/呼氣,但由于新生兒不能作出這種配合,加之新生兒的呼吸頻率明顯高于成年人,導致這些患兒的胸片對病變的顯示往往不夠清晰。此外,傳統的X線檢查所造成的輻射不僅患兒要“吃線”,醫護人員也免不了要“吃線”。利用B超來檢查診斷肺部疾病后,無論孩子多小、住院時間多長,都可以在住院期間不會因為肺部疾病接受X線檢查,“一張片子都沒有就能痊愈出院。”
劉敬說,超聲診斷肺部疾病的敏感度更高。以呼吸窘迫綜合征和濕肺為例,這兩種疾病是導致新生兒呼吸困難最常見的病因,但這兩種疾病的臨床表現差不多,X線胸片上的檢查表現也差不多,甚至都可以表現為“白肺”。但二者的治療與預后則完全不同,如果患兒罹患的是呼吸窘迫綜合征,多數需要使用呼吸機和補充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治療時間長、費用高,甚至預后不良;而濕肺則是一種自限性疾病,一般無須特殊處理、患兒三四天就能出院。如果給患兒做個肺臟超聲,就能很容易發現這兩種疾病在超聲影像上呈現出的圖像不同,可以很明確地作出診斷,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誤診誤治。劉敬說,今后,超聲與臨床之間的結合會越來越密切,臨床醫生掌握超聲等技術能力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為此,劉敬要求團隊的所有醫生都要掌握超聲診斷技術,“我希望將來超聲能成為醫生的第二雙眼睛,更好地服務患兒。”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