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8-03-21
血腦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BBB)在大腦和身體其他部位之間充當著守衛的作用。這種屏障由位于血管內壁的細胞之間形成的緊密連接(tight junction)組成,用于阻止有毒物質和細菌入侵大腦。但是它也能夠阻止許多用于治療大腦疾病的藥物通過。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神經科學教授Amita Sehgal博士及其團隊描述了果蠅血腦屏障的通透性在夜間要比白天高。此外,她的團隊發現這種日常節律是由這種屏障內的支持細胞中的分子時鐘(molecular clock)控制著的,這會影響果蠅突變體如何對抗癲癇藥物作出反應。相關研究結果于2018年3月8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Circadian Clock in the Blood-Brain Barrier Regulates Xenobiotic Efflux”。論文第一作者是Sehgal實驗室的博士后研究員Shirley Zhang博士。
開發用于治療大腦疾病和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藥物的一個關鍵障礙是設計一種高效地通過血腦屏障的方法。更高的藥物劑量可以提供幫助,但這種策略會對其他器官帶來風險。
Sehgal說,“過去的研究已提示著血腦屏障的打開在24小時內發生波動。如今,我們首次觀察到一種局部的生物鐘存在于這種屏障中的直接證據。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鑒定出一種新的日調節,這種日調節可能會影響服用針對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物的時間。”
她的團隊利用一種染料證實通過血腦屏障傳輸時鐘信號需要周期性產生的間隙連接(gap junction)。這種間隙連接是蛋白復合物在細胞膜中形成的通道,從而允許離子和小分子在細胞之間通過。具體來說,在夜間,鎂離子通過間隙連接降低它在形成緊密的血腦屏障的細胞中的濃度,因而允許物質滲透到大腦中。
為了測試在晚上施用腦靶向藥物時,這種周期性的通透性變化是否可能導致更好的結果,他們讓易于癲癇發作的果蠅突變體服用抗癲癇藥物苯妥英(phenytoin)。雖然癲癇發生率在晝夜循環過程中沒有變化,但是與在白天服用苯妥英的果蠅相比,在夜間服用苯妥英的果蠅在癲癇發作后具有更短的恢復時間。
這些發現提示著運送在大腦中發揮作用的藥物的時間選擇應當考慮這種血腦屏障何時打開以及神經元生理學的其他周期性方面。
參考資料:
Shirley L. Zhang, Zhifeng Yue, Denice M. Arnold et al. A Circadian Clock in the Blood-Brain Barrier Regulates Xenobiotic Efflux. Cell, Published online: March 8, 2018, doi:10.1016/j.cell.2018.02.017
來源:生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