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8-03-09
doi:10.1038/s41467-018-03212-0
近日,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研究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的一項發明,有望為視網膜退行性疾病帶來治療的希望——他們帶來的一款人造光感受器,讓失明小鼠重新對光產生了應答!
人造光感受器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此類設備有望通過與受損的視網膜進行連接,人為將光信號轉為神經信號,幫助患者重見光明。然而,此類設備卻有著自身的局限——為了產生并傳導信號,它們需要植入一個額外的微電子處理器,這限制了人造光感受器在體內的應用。如果能打破這一限制,無疑能拓展此類設備的應用前景。
這正是這支研究團隊的突破所在。復旦大學的鄭耿鋒教授、張嘉漪研究員與同事們一道,研發出了一種涂有金納米粒子層的二氧化鈦納米線陣列。這種創新材料可以用作人造光感受器,替代視網膜關鍵細胞的功能。具體來說,由于這些材料的特殊屬性,在光的刺激下,它們能產生電壓,從而有望刺激鄰近的神經元,產生視覺應答。
▲此類材料的設計(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小鼠實驗中,這款特殊材料的效果得到了驗證。研究人員們發現,它們能重塑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對綠光、藍光、以及近紫外光的響應。在空間維度上,新材料能達到的分辨率優于100微米!
這些響應究竟是來自視網膜雙極細胞在光感受器的作用下,向神經節細胞傳導的信號?還是直接來自于后者的直接激活?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只有前者才說明人造光感受器能行使正常情況下的視網膜功能。為了區分兩者,研究人員們進一步在實驗小鼠中施用了谷氨酸受體拮抗劑。在正常情況下,這類拮抗劑能阻斷雙極細胞向神經節細胞的信號傳導。后續研究表明,在此類拮抗劑施用的短短4分鐘后,神經節細胞對光的響應就消失了。而當研究人員們洗去拮抗劑后,這些響應又得到了恢復。這一研究結果清楚地表明,此類人造光感受器很好地保留了視網膜環路應有的正常功能。
▲我們期待這項研究能早日造福有視覺缺陷的患者(圖片來源:Pixabay)
后續研究則發現,初級視覺皮層里的神經元在植入該納米線陣列后,對光產生了響應。盡管我們無法從小鼠口中確認它們能重見光明,但種種實驗結果都支持這一觀點。
研究人員們指出,此類技術將來有望應用于人類患者,為罹患視網膜退行性疾病的患者帶來新的治療方案。我們期待這項來自中國科學家的發明能盡早得到應用!
參考資料:
[1] Nanowire arrays restore vision in blind mice
來源:學術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