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8-01-09
林女士上班時突然接到家里老人打來的電話,原來兩歲多的女兒喝完奶粉吐了,額頭燙燙的。
掛了電話,她趕緊用手機進入“美麗廈門·智慧健康”微信公眾號,點擊“健康服務”-“預約導診”-“兒科智能導診”-“急診”,頁面顯示離家最近的中山醫院兒科急診候診人數近20人,預計等待時間59分鐘,距離差不多的第一醫院候診人數多達43個,市婦幼保健院相對較少,候診13人,預計等待29分鐘。
她趕緊電話通知老人,打車到市婦幼保健院就醫。過了一會,老人告訴她,到醫院沒多久就看完病開了藥,醫生交代3天后再到醫院復查。
于是,林女士再次進入微信公眾號,通過“兒科智能導診”平臺預約了該院3天后的兒科門診,并提前向單位請了假。
“以前帶孩子看病,到了醫院經常要排隊等個把小時,家長和孩子都焦慮煩躁。現在,足不出戶打開手機就知道每家醫院的門診號剩多少、可以預約的就診時段、急診候診人數、預計等待時間,就連兒科病區空床數都一目了然。”林女士說,“有了這個平臺,我們做父母的心中有數,可以合理安排就診,太方便了。”
近年來,廈門市衛生計生系統在醫療健康信息化惠民便民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信息化共享醫療服務居全國領先水平。
2017年,針對產科、兒科這兩個覆蓋面廣又相對薄弱的環節,市衛生計生委優化存量利用,積極開展“互聯網+健康”服務,建成智能化產科服務平臺,并在全國首創兒科智能導診平臺,顯著緩解了本市居民產科、兒科就醫難問題。
智慧醫療便民惠民
廈門市智慧醫療起步較早,近幾年收獲了累累碩果: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區域衛生信息服務平臺――廈門市民健康信息系統,是國家衛生信息化建設的典范樣本,目前已為全市95%的常住人口建立了全生命周期的電子健康檔案;在全國率先建立“健康醫療云”平臺,承載了各項區域核心應用系統及6個市屬醫院的信息系統,大幅減少信息化軟硬件投入和運維成本;利用“互聯網+健康醫療”信息技術手段,改善醫療流程,優化醫療服務,建立了全市門診統一預約平臺、廈門市醫療統一支付平臺;開發手機App“廈門i健康”,實現在線完成家庭簽約、隨訪、咨詢、慢性病病人長處方的續方、醫保卡遠程脫卡支付以及藥品第三方配送到家等,結合廈門醫保移動結算功能,為群眾提供一個覆蓋全市醫療機構的就醫充值和繳費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等等。隨著智慧醫療不斷取得新成果,百姓越來越真切地感受到,看病更加方便快捷了。
打造智能平臺,產科兒科大提速
2017年,廈門市醫療健康信息化建設再推兩大新舉措。
一是利用健康醫療大數據優化婦幼醫療服務資源配置,建成智能化產科服務平臺。2017年4月通過改造提升廈門市婦幼健康信息系統,將全市所有公立醫院及社會資本三級醫院的產科床位資源統籌管理起來,建立從社區至醫院銜接產檢、預約床位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提出“有孕早建卡、免費做產檢、床位有保障”,引導本地常住人口孕婦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早建卡、免費產檢,并實時了解哪些醫院產科床位可約,避免“扎堆”到個別大醫院。外地來廈孕婦自孕28周起也可預約床位。
新流程自2017年4月12日運行至今,取得明顯成效。共完成孕產婦建卡44436人,為29978名孕產婦預約確認了床位,其中常住孕婦占比達93.3%,社區早建卡率達92.3%,實現了“三贏”:基層婦幼健康服務能力得到逐步提升,孕婦建卡產檢預約床位一條龍服務有保障得到真正實惠,大醫院門診壓力得到有效緩解。
二是建立兒科智能導診平臺。患兒一生病,家長們習慣性地擠向大醫院,一些醫院兒科人滿為患,而有些醫院兒科人數寥寥無幾。為此,市衛生計生委首創兒科智能平臺,整合兒科資源,將兒科門急診等候信息通過信息化手段實時公布,讓患者實時、動態地了解各機構兒科門急診的就診人數、等候時間及空余床位,引導患者有效利用兒科資源就診,縮短等候時間。目前廈門市兒科平均等候時間大幅度下降,深受廣大家長好評。
同時,廈門市正在建設兒科智能分級診療服務平臺,提供兒科智能輔助診療服務,建立兒科分級診療體系,緩解三級醫院兒科就診壓力,引導常見病、多發病患兒到基層就診。
不斷創新“互聯網+健康”服務模式
市衛生計生委相關負責人表示,2018年廈門市將繼續實施智慧健康工程,進一步深化信息惠民:不斷創新“互聯網+健康”服務模式,助推醫改、分級診療和家庭簽約服務,促進智慧健康管理,方便社區居民就醫;建立全市統一的應用平臺,推廣可穿戴設備、手機App等;加強衛生計生信息系統的整合,建設新一代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臺,提高信息互聯互通和協同應用水平;建設智能遠程診療服務平臺,推進遠程醫療服務;孵化一批創新應用企業,助力健康醫療產業發展,提升廈門市健康醫療大數據管理中心建設水平。
今年將新增3930張床位
廈門市加快擴增衛生資源總量,重點補強島外、新建城區和基層衛生資源
衛生資源總量不足是制約廈門市醫學發展的一塊短板。截至去年8月底,廈門市實際開放床位15603張,比上一年同期增加664張,千人均床位數提高到3.98張,但仍低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與國家標準和“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末千人均床位數6張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同時,廈門市衛生資源布局結構不夠合理,醫療資源分布不夠均衡、利用不夠充分與居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還不相適應,優質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島內及各區主城區,島外和新建城區相對薄弱。
2017年,廈門市加快衛生資源總量擴增。復旦中山廈門醫院8月開業,新增床位800張。推進翔安醫院、廈門弘愛醫院、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新址項目、廈門眼科中心新址項目、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科綜合大樓暨院區綜合改造工程、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門急診綜合樓項目等6個市重點在建項目建設,完成序時計劃的109%。同時抓緊集美新城醫院、馬鑾灣醫院、環東海域醫院、市婦幼保健院集美分院前期工作,促進項目盡快開工建設。加快建設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項目,包括殿前、開元、梧村、同安工業集中區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江頭街道圓山社區服務站、湖里街道興華社區服務站、金山街道金湖社區服務站等,項目進展順利。
2018年,廈門市將進一步加快擴充床位資源,計劃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項目有:翔安醫院、市心血管病醫院新址、弘愛醫院和廈門眼科中心新址、市第三醫院三期擴建項目,預計可新增床位3930張,將較大幅度提升廈門市醫療資源總量。
“十三五”末將建成投用的項目有:第一醫院內科樓項目、中山醫院門急診樓項目。同時,推進謀劃市中醫院二期擴建工程、海滄區婦幼保健院工程、翔安區婦幼保健院等醫院項目的建設。與此同時,加快推進新建禾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一批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補強基層衛生資源。
來源:廈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