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7-12-25
在今年的報告中, “健康中國”被定為新時期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戰略,并進一步強調,“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本著這一戰略,2017年中國醫改全新起航。今年醫改重點任務是著力抓好分級診療、現代醫院管理、全民基本醫保、藥品供應保障、綜合監管五項制度建設。五項制度的建立與實施,對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對醫改的變革,也起到重大的推進作用。
醫聯體是實現分診醫療的必要支撐
2009年中央發布“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緩解居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當時,由于醫保制度不完善,主要問題是老百姓沒錢看病,根據2003年全國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結果顯示,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診,29.6%的患者應住院而不住院。當前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已不同于8年前的概念內涵。隨著醫保制度的完善,居民看病就醫的需求迅速釋放,醫療供給與需求的矛盾已經發生轉化,過去是醫療服務需求不足,現在是優質醫療資源提供不平衡,不充分難以滿足人民對美好健康的進一步要求,需要新的制度設計與發展戰略。
健康中國戰略里提出要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全民醫保制度、藥品供應制度,其中推進醫聯體和簽約醫生服務制度建設,形成分級診療制度是今年改革重點。
目前我國社會醫療保險制度已經基本實現全覆蓋,然而就居民就醫體驗而言,仍然是“碎片化的”醫療服務提供。醫療機構之間工作不關聯,業務不協同,導致患者就醫無序,一方面是患者就醫困難與茫然,延誤救治時機,同時由于選用不恰當的服務提供,造成醫療服務資源整體效益低下。
分級制度就是要按照患者疾病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不同級別,不同專業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服務。醫聯體通常由一個區域內的三級醫院與二級醫院、社區醫院、村醫院組成一個醫療聯合體,破解碎片化的醫療服務問題。
醫聯體的作用是通過區域內醫療資源的縱向聯合,形成規范的分級診療和轉診制度,為患者提供“連續性”的醫療服務,有效合理地發揮出醫療資源作用。從醫療服務提供方看,醫聯體是醫療服務資源的縱向整合,為服務對象提供連續、協同和高效的醫療服務。醫聯體內部的各個要素,通過利益機制改革,價值鏈條設計,業務協同規范,實現不同醫療專業,不同服務層級醫療服務的縱向與橫向協同,發揮醫療資源服務專業化,社會化的整體優勢;從患者角度看,醫聯體是作用是提供“連續性”醫療服務,使其享受到恰當、合理的醫療服務利用。
信息化是醫聯體的支撐,同時是促進改革發展的動力
然而醫聯體內,各個醫療服務要素之間的業務協同面臨信息碎片化的挑戰。每個獨立的醫療機構,使用各自的應用系統采集數據和利用輸入,而患者的病歷信息,自然分散在這些獨立的應用系統之中,患者信息的碎片化問題,需要通過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整合與集成,例如患者用藥記錄必然是分散在不同的醫療信息系統之中。患者電子病歷碎片化問題,需要借助制度設計和信息技術實施共同協力解決。一方面是,醫聯體解決患者信息集成整合的責任和動力問題,醫聯體對自己的服務對象復雜,要承擔服務對象EMR信息集成整合任務。另一方面,在技術層面上,則是依據互操作性標準,實現患者電子病歷信息的連續采集與整合。
這些經過整合的,完整、及時和準確的信息,服務于醫聯體內的醫療服務者使用,于此同時,醫療服務活動中產生的新數據,又進一步豐富患者的電子病歷存儲庫內容,以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和安全的目的。
醫聯體作為服務對象體的電子病歷信息集成責任人,同時又是這些信息資源的使用者,通過對患者碎片化病歷信息的集成,支撐實現患者的連續性醫療服務提供。
醫聯體內以患者為中心的健康信息整合面臨新的挑戰
醫聯體以患者為中心的健康信息整合意義重大,效益明顯,然是實施上卻面臨新的挑戰,面臨創新組織治理方式、開發業務規范和信息平臺建設,以及認識創新等方面的難題。例如,如何解決不同機構間的標準,不同業務間的標準,這時,就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醫療信息平臺。醫聯體建立后信息會積累更多,在信息交換和共享過程中,需要把更多數據進行處理,才能為患者施行連續性的服務決策。所以,不單需要技術體驗,還需要不同的專業背景,不同技術層面的訓練有素的專家團隊共同合作。
在組織方式上,醫聯體實際上就是不同醫院的“一把手工程”,且為政府行政資金投入的工程。對此,做好頂層規劃,集中優質資金,加強技術團隊人才培訓,才能四兩撥千金。在業務規范上,現有醫院機構只有內部業務規范,缺乏醫療機構之間協同業務規范,更缺乏信息標準、數據資源所有權與使用權規范。可見,當務之急是制度規范和互操作標準制定。在理念創新上,目前醫聯體內的患者可以享受到醫療連續性服務,即醫院內部科室間橫向銜接,電子病歷可隨患者轉移,以及機構間連續性數據共享,極大方便了患者的就醫。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