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7-12-20
想象一下,你眼前有一個無比強大的光學鏡頭,透過它你能看見一只正在活細胞表面趴著的小病毒——
大膽一點,這不是想象,這種鏡頭已經快被制造出來了!
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機械工程學Joshua Caldwell副教授團隊12月11日在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Materials》發表文章,報道了這項不大不小的“奇跡”。
安東尼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試驗玻璃、寶石和鉆石等各種透光材料,終于磨制出能將物質放大近300倍的透鏡。從此之后,人類開啟了極微小世界的觀察之旅,點亮了浩若繁星的生命科學新發現。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改進了一種天然晶體光學材料,六方氮化硼(hexagonal boron nitride,hBN)。此前利用hBN分辨物體的最小分辨率大約比紅外顯微鏡小36倍,差不多是小型細菌的尺寸(約0.5-1微米)。新文章報道,改進后晶體的潛在成像能力比之前最高水平大約提高了10倍!
典型的商用紅外顯微鏡的設置(左)和 Cassegrain 反射物鏡圖解(右)以及紅外顯微鏡的中心元件
“我們證明,透鏡(hyperlenses)的固有成像效率限制可以通過同位素工程改造加以克服,”項目組成員、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的物理學家Alexander Giles說。“在納米尺度操縱和聚焦光線,其困難程度絕對超乎想象,幾乎不可能實現。但是,通過這項研究,我們發現同位素改造竟能提高材料和器件性能。”
多年來,科學家們開發出了許多儀器都具有納米級分辨率成像能力,例如電子顯微鏡和原子力顯微鏡。但是,它們與活生物體并不相容,樣品需暴露于有害輻射以及各種致命條件處理(如冷凍干燥等),而且需要在高真空條件下作業。
透鏡技術與上述這些高分辨率顯微術不同,只需要將樣品暴露在低能光線(如紅外光)覆蓋得到的自然條件下,就能提供非常詳細的活細胞圖像。
長期以來,光學顯微鏡的分辨率被認為不會超過光波波長的一半,這被稱為“阿貝分辨率”。如果實驗中使用紅外線,則“衍射極限”大概在3250納米。此前,科學家們發現hBN能支持由光子和振動耦合光子組成的混合粒子“表面聲子極化激元(surface phonon polaritons)”,因此晶體內的帶電原子的實際波長比入射波長要短得多。但是,實驗發現這樣利用極化聲子存在一個問題,它們消散速度太快。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選用同位素分離的提純硼制作hBN晶體。天然硼有兩種同位素,二者質量相差約10%,雖然不易察覺,但細心比較后研究人員發現,混合了兩種硼的晶體材料的光學特性顯著下降。
通過計算,研究人員預測用純硼制備的晶體透鏡原則上能捕捉到30納米尺寸的物體圖像。一根頭發直徑約8萬-10萬納米,人血紅細胞約9千納米,已知病毒約20至400納米。如果計算正確,這意味著只需透過一塊目鏡,人類將能直接觀察到小如病毒的物質活動!
為了證實推測,研究人員目前已經制備了一小片由純同位素硼(純度99%)打造的hBN晶體,相比天然晶體,該晶體的光學損失明顯下降,意想不到的是極化聲子壽命也提高了3倍,分辨率也得到顯著改善。“我們現在用的是提純hBN的小碎片,等我們做出更大的晶體后,相信結果還會更好,”Caldwell說。
距離列文虎克手工制造了第一臺顯微鏡363年后的今天,科學家們成功將超透鏡發展提高到了一個嶄新水平。九泉之下的列文?虎克若能知道這個消息,一定也會露出欣慰的笑容。
201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在10月8日宣布授予美國科學家埃里克?白茲格(Eric Betzig)、威廉姆?莫納爾(William Moerner)和德國科學家施泰方?海爾(Stefan Hell),以表彰他們在超高分辨率熒光顯微技術領域的貢獻。這種以同位素提純硼為原材料的下一代光學鏡頭,會不會也是諾貝爾獎水平的重大成果呢?
來源:生物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