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7-11-10
2002 年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主演的電影 《少數派報告》中,犯罪分子利用湯姆·克魯斯留下的虹膜身份,向他發送大量的圖片和信息,干擾他的正常工作。這樣的場面在當時是被劃分成了科幻情節。
如今虹膜識別身份已經成為現實,前幾天,眼白也被宣布可以用來識別人的身份,即使同卵雙胞胎也能被區分開來。這項眼紋識別技術由生物識別技術創業公司 EyeVerify 研發,這家公司后來被螞蟻金服用 7000 萬美元收購,并在今年 10 月份整合改名為螞蟻佐羅。
眼紋就是眼白區域的血管排布紋理,每個人的眼紋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可以被用做識別個人身份的生物特征。據介紹,在充足的可見光下,用戶自然看著手機的前置攝像頭就可以進行眼紋識別,而不用像虹膜識別需要特殊的攝像頭。不過這項技術還沒有解決眼球反光、眨眼、眼睫毛等干擾因素,現在還屬于實驗室產品階段。
相比之下,虹膜識別已經被用于現實生活中。三星 Galaxy S8 內置了虹膜識別技術,它要求用戶以特定的姿勢出現在鏡頭前系統才能進行識別,不夠方便,導致它的實用性并不高。
三星 Galaxy S8 的虹膜識別。
生活中接觸最多的是指紋識別。2013 年,指紋識別剛出現在 iPhone 5s 里,被很多人稱作 “沒用的設計”,而現在卻成了大部分手機的安全防線。根據 Fingerprints 提供的數據,2016 年全球一共賣了 16 億臺手機,60% 都有指紋識別技術。
現在,瑞典生物識別技術公司 FPC(Fingerprint Cards)正在研究一種被稱作屏下指紋識別的技術,把指紋識別模組放在手機屏幕下方,通過超聲波或主動紅外光反射回來的信號檢測并比對指紋紋路,進而完成識別身份、解鎖手機等步驟。
安裝了這種技術的手機,整塊手機屏幕的任何位置都可以識別指紋,另外它對屏幕的材質沒有硬性要求,LCD 和 OLED 屏都可以。如果這項技術實現量產,在便捷性和制造成本上都是一種進步。
蘋果 iPhone X 前幾天發售,Face ID 成為熱門。
蘋果面部識別是通過 iPhone X 的頂部沒有被覆蓋的一小塊區域實現的,這里的紅外鏡頭、泛光感應元件(Flood illuminator)和點陣投影器可以向人臉投射看不見的光,形成依附用戶的 3D 人臉圖,并將它與手機存儲的機主人臉圖做對比,如果相符,手機就能解鎖。蘋果說 Face ID 的錯誤匹配率為 100 萬分之一,是 Touch ID 的 1/ 20 。
蘋果演示 Face ID 原理。
其實如果對準確度要求不那么高,面部識別的成本也可以很低,有說法稱,目前市場上人臉算法部署比較低端的產品授權費在 500 元左右一套。前段時間,國美推出的帶有面部識別的智能手機 S1,售價只有 1299 元;中興推出的 Blade A3,售價 799 元。
人的聲音也因為其獨一無二的特性被用做生物特征標識,它識別最常見的應用是個人隱私防護,比如微信就內置了“聲音鎖”功能,用來保護用戶賬戶不被竊取。
但它更大的用處是用在智能音箱上。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以后你家的智能音箱能夠準確識別家里十幾個人的聲音,它就可以在爺爺給它說話時播放他喜歡的《夕陽紅》,在媽媽要睡覺時打開她房間里的燈。
目前聲紋識別還在初級階段,亞馬遜的 Echo 在今年 10 月推出了可以識別十幾種聲音的 Echo 二代。國內的天貓精靈、叮咚音箱也都有聲紋識別的功能。
手掌也被用來當身份驗證工具了。前段時間,美國初創公司 Redrock Biometrics 宣布說他們做出了一種可以 “揮一揮手” 就完成身份驗證的技術。它利用人的掌紋的獨特性,用一個普通的攝像頭和 CPU 處理器就可以完成驗證,整個過程只需要 10 到 100 毫秒之間。
而這些生物識別都面臨著因為準確性不高導致的隱私問題。
三星 Galaxy S8 出來后,德國黑客網站混沌電腦俱樂部(Chaos Computer Clubs )做了個實驗,他們在 5 米的距離內用 200 mm 的鏡頭拍下人的虹膜,把照片的明暗對比程度微調之后,再用雷射印表機印出這個人的眼睛圖案,再貼上隱形眼鏡以模仿眼球弧度。實驗者用這個假眼鏡對著三星 Galaxy S8 的虹膜識別鏡頭,結果手機被解鎖了。
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與密歇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也發布過一份報告,發現智能機很容易就會被電子假指紋蒙騙。在實驗中,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系列仿真指紋 MasterPrint,它們和手機可以識別的真實指紋之間的匹配率達到了 65%。
紐約大學和密歇根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用于和所謂的 MasterPrint 進行比較的樣本指紋。指紋上圈著黑色實心線條的就是和 MasterPrint 匹配成功過的指紋。
人們也擔心手機公司會拿走他們的個人信息。iPhone X 發布之后第三天,蘋果 CEO 庫克就收到了美國參議院議員,隱私、科技和法律司法委員會主席弗蘭肯(Franken)關于面部數據保護的質疑信。蘋果在回應中稱整個識別過程都是在手機上進行,公司不擁有用戶的面部數據信息。
身上帶有唯一性特征的部位都一個個拿去做身份識別去了,說到底還是因為手機儲存了越來越多的個人信息,好像已經變成了人的一部分。過度親密就會帶來隱私問題,這好像是個死循環,不過人們仍然在努力解開它。
來源:好奇心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