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7-08-25
2017年初,當觀察家預測今年生物公司IPO情況時認為今年的IPO應該是比較平穩,不會出現驚艷的事件,也不會出現2014年那樣繁榮的景象,整體上可以與2016年IPO行情平穩對接,并繼續延續2016年的行情。
下圖總結了由生物科技市場獨立研究員Brad Lonca提供的數據,該組數據總結了最近完成IPO的公司在過去幾個月股價表現。通過對比發現,年初的預測大體上是正確的,只是偏保守,一些公司在上市之前已經具有相當有潛力的研發、生產線,這些存量可以持續推動公司成長,或者幫助股東創造更高的價值。
上表總結了22家IPO公司的股價數據,其中16家呈現增長,6家表現下滑,增長超過50%的公司包括萬春醫藥、Akcea、Biohaven、Dova,下滑最嚴重的企業有Ovid、ObsEva、Zymeworks。
下滑最多的企業:
萬春藥業以92%的股指增長率位列第1名,萬春于今年初在納斯達克全球市場上市。公司表示,本次上市的主要目的是為在研產品Plinabulin(普那布林)募集臨床3期經費,普那布林作為二線化療藥物結合多烯紫杉醇用以治療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普那布林對腫瘤具有雙重影響,既可選擇性攻擊腫瘤血管導致出血性腫瘤壞死而不影響正常的血管,又可誘導腫瘤細胞凋亡。
中國企業選擇在美國上市已經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了,分析原因如下:
國內上市的審批條件相對苛刻,比如對贏利的要求,股東人數的要求,在審批上會消耗過多的時間,倘若IPO公司所從事的領域競爭性很強,那么留給企業用于籌集資金的時間其實不多。
對于技術性很強的企業而言,在IPO前不一定盈利,這樣的公司很可能在產品成型后才會盈利,美國市場對這種科技公司的運營周期有較深刻的理解,也得益于相應的政策支持。
從中國企業在美股的IPO情況,包括2016年的百濟神州(BeiGene)以及更早的新浪、網易、搜狐等技術型企業的表現可以看出,中國確實存在一大批具有國際實力的技術公司,其技術和運營能力得到了發達資本市場的認可,只是在國內沒能找到很好的發育土壤。
技術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并不只依靠技術本身,還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支撐,就如同中國的物流業務世界第一,部分得益于中國遍及全國的發達高速公路和鐵路,同理,資本基礎設施也很重要,科技類公司依然需要大量的政策、環境、法律基礎作為滋養其生長的溫床。
來源: 藥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