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7-07-25
在2012年的圣丹斯獨立電影節上,科幻影片《機器人和弗蘭克》贏得了艾爾弗雷德·斯隆特別獎。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輕微失智老人與機器人之間的故事,編劇為故事預設的時間是——“撲面而來的將來”。
事實上,這個“將來”已經悄悄到來。
機器“護工”技能多
近日,日本汽車制造商豐田分享了一則視頻,曝光其研制出的新款機器人。這款機器人1.22米高,有著夾子般的手臂,輪式底座,可以在平坦的地面上移動。視頻中,使用者可以用平板電腦控制機器人端茶倒水。豐田將這款機器人稱為“支援機器人”,意為專門用來幫助殘疾人實現簡單生活自理工作的機器人。
據了解,應對人口老齡化是豐田等公司致力于研發機器人的動力之一。在養老壓力巨大的日本,2013年政府便指定24家企業、撥款23.9億日元補貼開發護理機器人,用于幫助老年人在房間內移動、如廁及報告行蹤。在指定企業中,豐田汽車工業公司主要開發搬動老年人的機器人。日本經濟產業省表示,2018年每個老年人家庭或者三四戶家庭中,一戶至少有一臺護理機器人。
不僅在日本,在中國,養老機器人也開始逐漸得到推廣。杭州、濟南、天津等地社福機構和養老院已陸續引進“養老機器人”,陪老人聊天解悶。機器人與相應的傳感器相連,能夠感應老人意外跌倒,一旦發生意外,它就會通過短信向管理者發出報警信號。家屬或者護工人員能夠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網絡設備遠程操作機器人的攝像功能,了解情況并采取救援。
走進家庭遭質疑
養老機器人已經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在彌補養老人力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不過,養老機器人能否真的可以像人一樣做到貼心為老年人服務?它們真的可以照顧好老人么?而且,智能“護工”走進家庭,更難跨越的是人們的道德和心理障礙。就像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剛出現時人們質疑它們將導致人與人之間疏離一樣,幾乎每次技術革命,都會引發人們對“異化”的恐慌。
“對于機器人護工,我們必須問:機器人更多的在隔離人類,還是真的在幫助人們?”愛丁堡大學機器人中心主任教授森斯指出,“機器人的使用還引發了人們對個人信息的擔憂。機器人的質量和個性化服務是與你愿意釋放給系統的數據量直接成比例的,你的數據將換取更好的機器人服務。”
另外,機器人雖然可以在某些功能上替代甚至超越子女和護工,但在情感上無法代替人類。在一項“你會讓機器人陪伴父母養老嗎?”的調查中,網友“嘻嘻哈哈的小馬駒”就表示:“父母以前再苦再難也辛辛苦苦帶大我們,我們為什么不能以同樣的方式在身邊陪伴他們呢?機器人永遠無法代替子女的陪伴。”
不可否認,機器人技術有其缺點。尤其對于“養老機器人”,在藥物的識別、與人類的交互、動作的精準上都有很高的精確度要求。雖然這些功能在技術上已經可以實現,但識別成功率仍有很大不確定性。
小機器有大潛力
美國人口調查局2016年3月29日發布的一份名為《一個正在老去的世界:2015》報告稱,到2050年,全球65歲以上老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將翻番,數量將是目前的2.5倍以上。巨大的人口老齡化壓力促進了智能機器人在看護、養老領域的發展。
“從我們的經驗來看,醫療養老領域是目前最熱門的機器人應用開發垂直領域之一,全球優秀的工程師和企業管理者已經看到了機器人在解決全球老齡化問題上的巨大潛力。”賽格威機器人負責人蒲立說,除“人力不足”這一因素外,降低總體醫療成本也是未來機器人在養老看護領域有所作為的重要目標。
但也有專家認為養老機器人的發展存在著一些困難。國家863服務機器人課題組成員、上海交通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副教授頓向明,將人機交互過程中的安全性問題列為首位。在頓向明看來,全球民用機器人尚屬新興領域。由于個體、環境的差異,交互安全性是全球待解的難題,因此大部分產品目前還處于實驗室研究以及產品測試階段,量產時機還不成熟。
放眼國內,國家發改委2016年發布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也提到了“智能護理機器人”,并將其列為重點發展的標志性產品,指出要推進專業服務機器人實現系列化,個人、家庭服務機器人實現商品化。
根據易觀國際日前發布的報告,2016年中國智能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已經達到72.9億元,同比增長44.6%。有研究預測,2017至2019年,中國智能服務機器人的市場規模會持續擴大,2019年有望接近152億元。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