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7-07-20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田捷帶領中國科學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長期專注于新型分子影像成像技術的臨床轉化應用工作,并與全國多家三甲醫院開展系統化的臨床科研合作。近期,實驗室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介入超聲科合作,在分子影像應用于胰腺癌的介入光熱治療,以及應用于肝癌的分子標志物生物學機制研究兩大領域,取得了顯著的臨床科研成果。相關研究進展分別發表于《醫學研究評論》(Medicinal Research Reviews)和《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成為實驗室與臨床醫院醫工交叉合作取得突破的典型范例。 胰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消化道腫瘤,其手術切除率低,治療方案(化療、放療等)療效都欠佳,因此臨床上需要尋找更好的治療方案。光熱療法(PTT)作為新興治療方式,由于其在腫瘤方面展現的良好療效,已經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然而,這種治療方式存在光穿透性差,無法達到深部腫瘤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合作團隊開展了一種可以局部介入式光熱治療(IPTT)的研究。利用Upar作為胰腺癌靶點合成納米金殼探針uIGNs用于光熱治療,利用實驗室自主研發的介入治療設備進行介入式光熱治療胰腺癌。實驗結果表明,與臨床上常用的125I放射性治療相比,IPTT療法的平均存活率提高25%,同時抑制了胰腺腫瘤的轉移。這種介入式光熱療法為胰腺癌的治療提供新方法和新策略。該工作以A comparative study of clinicalintervention and interventional photothermal therapy for pancreatic cancer 為題發表于Adv. Mat.( DOI:10.1002/adma.201700448)。 肝細胞癌(HCC)全球發病率高,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即為中晚期,無法手術切除,因此肝癌的早期診斷成為肝癌治療的關鍵。然而,不足1 cm的肝細胞癌缺乏特征性影像學表現,無特征性分子標記物使得肝癌無法早期準確檢測。因此,特異性標記物對于肝癌的早期診斷、延長生存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為解決這一難題,團隊對GPC-3靶點進行深入研究,并在Med. Res. Rev. (DOI: 10.1002/med.21455)上發表標題為Glypican-3: A Promising Biomarker for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的論文。該論文主要針對GPC-3靶點開展機理性探索,探究HCC細胞內多種生長因子及Wnt信號通路的調控方式,研究肝細胞癌的發生機制以及GPC-3的轉運原理,并針對GPC-3靶點用于分子成像及靶向治療進行展望,認為具有HCC治療的廣闊遠景,有望用于臨床轉化。 這兩項成果的發表證明了分子影像技術能夠為腫瘤的診斷與治療提供新技術,為醫工交叉合作開展科研提供了新思路,為推進我國精準醫學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來源:中國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