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6-08-15
“這次多虧顧主任,才能把我從手術臺上給救了回來,瞧我的身體好多了,也不胸痛、胸悶了……”記者日前來到第九十一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二區時,恰巧遇到了前來跟該科室主任顧冰道謝的患者宋先生。宋先生今年60歲了,5月中旬正在家中務農的他突然感覺胸痛,被家人送至第九十一中心醫院,經初步診斷是心肌梗死,但其病情卻暗藏危險。宋先生的那臺手術是怎樣的驚心動魄?顧冰又是如何把他從生死線上拉回來的?請看下文。
心梗發病 冠脈造影顯不明片狀結構
宋先生家住沁陽市農村,和妻子兩個人在家務農。5月15日早起,他和妻子像往常一樣早起到地里干活,但是突然胸悶,并伴有一陣陣胸部疼痛。這樣的情況幾天前也曾出現過,他并沒在意,但是這次的疼痛感尤為劇烈,宋先生只好把這事告訴了妻子。妻子聽后十分著急,當日上午便帶著他來到了第九十一中心醫院。
“那一陣陣疼得真是受不了,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坐車來到了醫院。”回憶起發病時的情況,宋先生仍心有余悸。
入院后,心電圖提示:急性前間壁心梗,入院時癥狀已完全消失,考慮發病時間超過急診手術時間,穩定生命體征后一周進行冠脈造影,入院這一周都風平浪靜。然而,在接下來進行的冠脈造影中,顧冰卻發現宋先生的病情并不是那么簡單。
“冠脈造影提示他的前降支近段狹窄約80%—95%,隨時都有再閉塞的可能,需要植入支架,以確保血管管腔暢通。但是,細細觀察他的冠脈造影結果,我發現在病變的血管腔內有不明片狀結構。”顧冰說。這不明片狀結構立即引起了他的警惕,由于冠脈造影只能呈現血管的二維影像,不能判斷這片狀結構究竟是血栓還是血管夾層,這對后期手術植入支架來說影響很大。
據顧冰主任介紹,如果宋先生血管內的片狀結構為血栓,采取溶栓即可;但如果是血管夾層,這就給植入支架手術帶來巨大風險,醫生需要在狹窄的血管內辨別真假血管腔,只有將支架植入血管真腔才可以成功打通血管通道。而如果出現后者的情況,宋先生的生命隨時都有可能靜止在手術臺上。
這塊不明片狀結構的“真兇”究竟是什么?明確它的“身份”,對治療來說至關重要。
“真兇”出現血管夾層致真腔殘余狹窄
醫者仁心,患者至上。由于冠脈造影無法明確宋先生血管內片狀結構的性質,貿然進行支架植入手術風險極高。這時,有著多年心血管疾病臨床治療經驗的顧冰想到了IVUS(血管內超聲)。
血管內超聲是近年來興起的利用導管將一高頻微型超聲探頭導入血管腔內進行探測的新的診斷方法,經過電子成像系統可以形成血管腔的三維影像,顯示心血管組織結構和幾何形態的微細解剖信息。這是在冠脈造影基礎上又進一步的檢查方法,此前這種檢查方法僅在國家級心血管中心才能實施,今年以來顧冰主任將這一方法引入該院,并用于臨床手術中。這樣就可以精確測量管腔直徑,觀察血管內部結構,同時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支架的貼壁情況。
而針對宋先生的病情,進行血管內超聲,就可以準確判斷出宋先生血管內不明片狀結構的性質,更有利于找到血管真腔,從而完成支架植入手術。經過和宋先生本人及其家屬商定,顧冰最終確定了手術方案——在血管內超聲配合行支架植入手術。
5月25日上午9時,顧冰為宋先生安排了手術。“通過血管內超聲證實了冠脈造影中血管內的不明片狀結構為血管夾層,這個夾層占據了他95%的血管腔,血管的真腔被擠壓得扁扁的,僅有一絲縫隙可供輸送支架的導絲通過。如果按冠脈造影結果去送入導絲,導絲十有八九是進入假的血管腔,直接導致患者死亡。”顧冰說。
在超聲探頭的視線里,暗藏的“真兇”無處遁形。
通過血管內超聲影像,宋先生血管腔內的情況清晰可見,這塊不明片狀結構為血管夾層。然而就是這塊(片)血管夾層已經致使95%的血管堵塞,僅有5%血管真腔可供導絲通過,這無疑加劇了手術的風險。手術中稍有偏差,輸送支架的導絲穿過血管假腔就會讓宋先生命喪手術臺。
生死營救導絲精準穿血管真腔成功植入支架
手術臺上的生死營救,每一分鐘都是在跟生命賽跑,醫生要憑借自己精湛的醫術把風險降到最低。
“這臺手術最關鍵的就是精準,要將輸送支架的導絲精準地穿過極其狹窄的血管真腔,0.01微米的偏差都不能有。”顧冰說。
手術中,顧冰和同事密切配合,一方面根據血管內超聲影像的提示尋找宋先生發生心血管病變位置的血管真腔,另一方面嫻熟地將輸送支架的導絲在血管內進行定位。確定血管真腔的位置后,顧冰毫不遲疑,精準地將輸送支架的導絲穿過血管真腔。很快,血管內超聲影像顯示,支架與該位置的血管管壁完美貼合,血管管腔暢通起來。
手術非常成功!
10時10分,宋先生被推下了手術臺。得知手術成功的消息后,正在手術室外焦急等待的宋先生的妻子激動地流下了眼淚,“謝謝,謝謝顧主任把我丈夫從生死線上拉回來。”
手術后,顧冰對宋先生及時進行了相關的藥物鞏固治療。經過一段時間的住院觀察和后續治療,宋先生完全康復出院。
來源: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