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6-08-11
傳統的胃鏡和結腸鏡,檢查過程會造成不適。提到胃鏡,大家的印象是“惡心”、“嘔吐”、“難受至極”,結腸鏡給人的印象是“腹脹”、“肚子絞痛”、“檢查前要吃瀉藥”。所以做過的人不愿再做第二次,沒做過的人也“畏而遠之”。很多人因此錯過了消化內鏡檢查的機會。久而久之,胃病就疏于檢查了。
傳統消化內鏡和膠囊內鏡不是對手而是朋友
而疾病的早發現、早治療很關鍵,比如胃癌預后差異與胃癌的發現早晚有明顯的關聯。早期胃癌的術后5年存活率可達95%以上,幾乎都能痊愈,但如果是中晚期發現,術后5年存活率僅有20%。所以,醫生和普通人都希望有一種工具可以無痛苦,又能精準地診斷消化道疾病。上世紀90年代,以色列科學家發明了膠囊內鏡,2001年,以色列的Given Imaging公司生產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膠囊式內窺鏡,并投入臨床使用。這一產品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它以無痛、無創、安全、便捷等優點得到了大眾的青睞。越來越多的人詢問醫生:我不想做胃鏡(結腸鏡),可以用膠囊內鏡代替嗎?膠囊內鏡真的是傳統消化內鏡的對手嗎?會徹底取代傳統消化內鏡嗎?傳統的胃鏡、結腸鏡,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它就像是醫生的眼睛和手的延伸,可以進入受檢查者的食管、胃、十二指腸、結腸、直腸,從各個角度和距離觀察病變,必要時可以對病變取活檢進行病理診斷,還能進行內鏡下治療息肉和早期腫瘤。
反觀膠囊內鏡:早期的第一代被動型膠囊內鏡,只能定時拍照,無法控制鏡頭方向和拍照時機,不一定能采集到滿意的圖像,不能像手持內鏡那樣對可疑部位重點觀察。由于拍攝的圖像是被動的,會存在一些檢查盲區,很容易遺漏病變;由于沒法主動控制,膠囊在體內只能靠消化道的自身蠕動來運動,如果消化道有潰瘍、憩室、狹窄等,就會造成膠囊滯留,必要時需要通過傳統內鏡甚至手術來取出。而且由于膠囊內鏡是一次性的,在避免交叉感染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成本,檢查費昂貴。第二代膠囊內鏡機器人,醫生可以通過磁場控制技術來控制膠囊機器人在胃內的運動,改變膠囊姿態,按照需要的角度對病灶重點拍攝照片。但是仍然無法進行取活檢與治療,遇到可疑病變時,膠囊內鏡就比較尷尬,可能還需要再做一次傳統消化內鏡來取活檢病理確診。膠囊內鏡的最突出優勢,就在于傳統消化內鏡不能探及的小腸。小腸是消化道最長的一部分,成人體內的小腸全長約有5-7米,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同時它還具有內分泌和免疫防御的功能。但由于小腸的走向迂回重疊,常規胃鏡和結腸鏡難以到達,小腸疾病的診治一直是消化科醫生的難題。膠囊內鏡照亮了這一消化道最后的“盲區”。
傳統消化內鏡和膠囊內鏡不是對手而是朋友
當然,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膠囊內鏡的智能化程度還會不斷提高,其功能也將進一步增強。未來發展的方向是“有手有腳”的智能膠囊。“有腳”,是指膠囊能在人體消化道內自由走動,也就是說醫生能夠在受檢查者體外通過控制膠囊的姿態和運行,來更好的檢查;“有手”,則是指膠囊內鏡能在人體內進行定點的藥物釋放,甚至進行活檢以及一些簡單的手術治療,幫助醫生切除消化道內的腫瘤或息肉。與此同時,隨著放大內鏡、藍激光內鏡、電子分光內鏡技術、窄帶成像技術等新技術的陸續出現,消化內鏡對疾病的早期診斷,特別是早期癌癥的發現,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傳統消化內鏡和膠囊內鏡,從來就不是勢不兩立的對手,而是相輔相成、功能互補的朋友。選擇合適的內鏡檢查,將大大提高我國消化道疾病特別是消化道早癌的早診早治率。話說回來,那受檢查者就只能被動忍受傳統工具檢查時帶來的不適感嗎?當然不。針對傳統消化內鏡造成的不適感,有的醫院已經可以通過藥物進行無痛內鏡檢查,減輕受檢查者的痛苦。位于上海的首家國際化早癌篩查中心——攜康長榮早癌篩查中心,在胃腸鏡篩查方面就已經應用靜脈麻醉給藥技術,全程無痛。在麻醉劑量的控制上采用日本先進醫療標準及方法,根據每位受檢者的年齡、性別、體重、病史等具體情況嚴格計算麻醉使用劑量,使受檢查者在檢查全程中進入睡眠狀態,一覺醒來,所有檢查已經完成,完全沒有不適和痛苦。針對傳統內鏡的另一個缺點,儀器不是一次性的,需要循環使用,使某些傳染病攜帶者不能接受檢查,攜康早癌篩查中心使用嚴格的內鏡清洗消毒技術,徹底殺滅病菌,可以完全杜絕交叉感染。不僅如此,在早期消化道相關癌癥篩查領域,攜康早癌篩查中心已經率先與國際一流技術接軌,聘請日本專家,引進國際尖端日本內鏡儀器,使百姓不出國門,就可以享受到日本先進的內鏡早癌篩查技術。
來源:鳳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