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過度醫療的危害及整治方法
在一次全國政協醫衛組委員聯組討論上,時任衛生部副部長、協和醫院肝膽外科著名醫生黃潔夫提及到震驚歐洲醫學界的真相著作《無效的醫療》中的內容:很多藥不是該吃的,卻在吃;很多治療是不需要的,卻在做;很多手術會使病人更痛苦,卻也在做。
我們身邊的“過度醫療”
“過度醫療”主要發生在檢查、治療、開藥三個環節。
據報道,黃潔夫曾經說過,“我是肝膽外科的,在臨床上,很多小的膽囊結石、膽囊息肉,肝上的血管瘤對人是無害的,70%的膽囊結石是無癥狀的,醫學上稱為‘安靜的石頭’,并不影響健康,但是現在只要進了醫院,一般都要你去做手術”。
幾年前,有媒體報道廣東一名病人因膽結石住院,一月花費45萬元、輸液330公斤、輸血14000多毫升,而且病人死后仍在計費。該“天價”醫療費一事經網絡曝光,引發了社會對過度治療的高度關注。
據國家發改委2010年一項調查數據顯示,我國一年醫療輸液104億瓶,相當于人均輸液8瓶,遠遠高于國際上人均輸液2.5至3.3瓶的水平。另外,我國一年人均使用抗生素138克,而美國人均只有13克。
為什么會有“過度醫療”?
有專家認為,在高額利潤誘惑下,盡管很多患者不適合或沒必要用支架,但醫生們也會有辦法讓患者使用。另外,在藥品巨大的利潤驅動下,導致濫用藥物的現象頻頻發生。
患者在看病過程中,醫生往往不見得會與患者透露,但他自己心里非常清楚每個患者的“最佳治療方案”。只是這個“最佳治療”若失去利潤,醫生可能就會主動放棄。
國家已著手整治“過度醫療”
在“過度醫療”、“濫用藥物”成為普遍現象的時候,國家相關部門終于開始對該問題的重視。
輔助用藥被重點監控
自去年7號文發布以來,全國多地已積極開展輔助用藥的重點監控工作。例如近日,江西衛計委就發文,要求嚴格輔助藥品采購的種類和規格,合理確定各科室輔助用藥目錄和輔助藥品使用的范圍、品規、數量、金額及比例,并實施采購、使用情況監測預警,最大限度地降低輔助用藥的數量和比例。
此外,國家衛計委副主任馬曉偉在全國合理用藥工作現場會上的講話中也表示:“臨床用藥政策將在改革中受到很大影響,大家必須提早起步,做好應對藥物政策變革的準備。”
種種跡象表明,“輔助用藥”將是未來政策調控的重點。
大醫院門診輸液被停止
對于門診輸液的限制政策,可以說是已在全國范圍內蔓延。
此前,江蘇省衛計委發布通知,要求從2016年7月1日起,江蘇全省二級以上醫院(除兒童醫院)全面停止門診患者靜脈輸注抗菌藥物;到2016年底前,全省二級以上醫院(除兒童醫院)全面停止門診患者靜脈輸液。
而在今年1月份,浙江省衛計委下發通知,要求逐步停止門診患者靜脈輸注抗菌藥物,除兒童醫院和兒科外,三級醫院率先全面停止。
抗菌藥被限制
近五年來,我國對抗生素處方藥市場開展了多次專項整治。為進一步規范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在去年8月,國家衛生計生委組織對2004年印發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進行了修訂,形成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5年版)》。
而此前,浙江、江蘇、江西等多省發布最嚴“限抗令”,表明未來將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嚴格控制抗菌藥物的使用數量和比例。更有業內人士認為,由于抗生素濫用現象在我國較為突出,未來限抗令還會更加嚴苛。
“過度醫療”帶來的社會危害
在日趨高漲的治療費用下,那些糖尿病、心臟病和高血壓患者,每月用藥量很大,醫保卡的錢根本不夠花,所以便誕生了相對廉價的“二手藥”、“回收藥”,讓假藥、過期藥渾水摸魚流入市場。“過度醫療”給社會帶來了更嚴重的危害。
《中國藥典》規定,藥品過了有效期,就是失效的劣藥,使用恐延誤病情甚至中毒。目前過期藥已被列入《國家危險廢棄物目錄》,屬重要環境污染源之一,不允許被生產和銷售。
為此,全國各地藥監部門都在積極開展過期藥回收工作,而許多藥企也積極參與其中。
3月13日起,已經連續12年不斷拓展線下藥店回收點的廣藥白云山,首次聯合阿里健康,借助互聯網平臺為消費者開拓了更為高效便捷的舊藥換新藥途徑,用“互聯網”的翅膀助力過期藥品回收,確保消費者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