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安徽省醫保局發布通知,開展2021年度全省乙類大型醫用設備集中采購工作。
此前,安徽省醫保局、省衛健委等四部門已在5月下發“完善全省乙類大型醫療設備集中采購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堅持帶量采購、以量換價的原則。
大型設備省級采購是常規動作,但這次,安徽別出心裁,提出“帶量采購”的原則。實際上,把集中采購變成了“集中帶量采購”。
安徽省醫藥集中采購服務中心告訴健識局,設備集采不屬于省一級的帶量采購,而是各醫院申報發起的,性質上和省級藥品耗材集采有所不同。”
不過,一旦涉及“以量換價”,就意味著要由醫保系統出面,與設備供應商砍價。這對于GE醫療、飛利浦、西門子、東軟、聯影等企業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
大型醫療設備報價動輒上千萬元,采購引發的腐敗屢見不鮮。8月3日《健康時報》報道,近年來東軟醫療在江蘇、陜西、廣西等地涉及產品賄賂近10起,賄賂款累計超1300萬元,超九成與醫院采購有關。
如今,全國第一個“醫療設備帶量采購”開始了,結果值得期待。
醫保負責采購,明確“以量換價”
國家對大型醫療設備分為甲類、乙類管理。在最新的2018版《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與使用管理辦法》中,核磁、CT、X光機等大型設備全部劃到了乙類。
大型醫療設備采購一般是各地衛健委管理。安徽省醫保局為什么能夠組織大型醫療設備的集采?
醫保系統權威人士告訴健識局,各省醫保局在確立三定方案時,業務管轄范圍略有不同。有個別省份的確將大型醫療設備的采購歸入醫保局管理。
健識局注意到,有些省份醫保部門的確能管到大型醫療設備。如四川省集采平臺,采購監管欄目就包括“大型醫用設備”一欄,但目前沒有具體內容;云南省集采平臺則經常開展省內醫院大型設備的招標采購。
乙類大型醫療設備覆蓋面極寬,包括64排及以上CT、手術機器人、1.5T及以上磁共振系統等。這些設備是三甲醫院的主流配置,采購價一般在1000萬元到3000萬元之間。
原安徽省衛計委在2016年3月曾規定,乙類大型醫療設備以及單價在200萬元的醫用設備,都要參加省級集中采購。當年,安徽組織的省級集采共采購75臺大型醫療設備,包括43臺CT4、16臺磁共振、8臺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8臺醫用直線加速器。
此后每年,安徽都會組織類似集采,在歷年大型醫療設備的集采當中,今年首次提出以量換價。
2020年12月,安徽省醫保局就全省乙類大型醫療設備集采征求意見,文件中明確提出:“發揮規模效應,以量換價,鼓勵采購國產設備”。
醫院采購大型醫療設備需要經過申請報批、合理性論證、提出預算,再進入政府采購流程。衛生系統一直要求采購大型設備需要報備,限制醫院盲目采購。
但業內人士介紹:由于采購資金是醫院自己出,衛健系統審批并不算嚴格,“尤其是疫情之后,基本上只要醫院申報,衛健委都會批。”
大型設備采購金額高,容易滋生灰色空間,客觀上加劇了院際盲目競爭和資源浪費。
帶量采購,能擠出多少水份?
大型醫療設備采購從來就是筆大生意。
今年5月28日,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采購彩超、X光機、基因測序等大型醫療設備,總價達7842萬元。同年5月,東陽市人民醫院和北海市人民醫院采購西門子的PET-CT,價格均在2500萬元以上。
根據裁判文書網上2015年以來公布的案例,多家醫療設備企業的回扣比例在10%到20%不等,曾有大型醫療設備經銷人員告訴健識局,部分醫療設備回扣比例更高。
一旦開展帶量采購,就能擠出不少“水分”。
醫保部門有擠水分的動力。醫院在開展檢測時,有一些是需要醫保報銷檢測費用的,要合理管理醫保基金,“檢查費”成為繞不開的一環。
今年7月1日開始,浙江省將PET-CT納入大病保險支付范圍,每次檢查價格降到5300元,比之前動輒上萬元下調不少,但這無形之中增加了醫保的壓力。
如果大型設備的采購成本大幅下調,或許檢測費用也會相應下降,這對患者和醫保來說都是好事。
CT、核磁等大型設備,一向是外資巨頭的領地,行業里一直有“GPS三巨頭控制中國85%市場”的說法。從各類機構統計的數據來看,85%的比例或許有所夸張,但占據國內主要市場份額的事實確鑿無疑。
各家財報顯示,GE醫療去年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超過20億美元;而在中國深耕20多年CT、核磁的東軟醫療,去年營業收入僅為24.59億元人民幣。
一旦實施類似藥品和高值耗材的帶量采購,大型醫療設備的市場格局可能改寫。需注意的是,安徽這次集中采購,除了強調以量換價,也再次強調了鼓勵采購國產設備。
尤其是近期,鼓勵國產醫療設備的各類政策相繼落地。這對于GPS來說,當然不算好消息。
參考之前的藥品以及高值耗材集采,平均降幅都在50%左右。安徽的這一輪大型設備采購,價格又能擠出多少水分?
#醫療設備##集采#